在武汉市蔡甸区,有一支以网络为纽带、以红十字精神为旗帜的志愿者服务队——蔡甸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服务队在队长简萍的带领下,聚焦农村福利院及社区老年人群体,持续开展“情暖夕阳红”敬老爱老服务项目,至今已走过十六年不平凡的历程。其服务模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做法。
从“一棵网络幼苗”破土而出:创新组织动员模式
服务队的诞生,源于互联网平台的契机。2009年前,包括简萍在内的几位核心成员尚缺乏志愿服务经验。一次,蔡甸论坛上一篇《你对义工活动感兴趣吗?》的帖子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表达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但苦无渠道。这一现象促使简萍萌生了自发组织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
为确保活动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服务队积极寻求合法身份与专业指导。他们主动联系当时设在区卫健局下的蔡甸区红十字会,得到了章小才主任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蔡甸区第一支依托网络平台组建的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这支队伍成功地将虚拟空间的爱心汇聚成现实行动的力量,实现了从线上号召到线下服务的有效转化,为人道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老三样”服务淬炼成形: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队伍成立初期,服务方向一度模糊。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服务队将目光锁定在区内十一个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身上。2009年5月1日的首次活动,一位老人紧握志愿者双手、泪流满面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陪伴与社会关怀的渴望。
基于初期探索,服务队提议将服务农村福利院老人常态化,并命名为“情暖福利院”项目。在实践中,他们逐步摸索并固化下三项最受老人欢迎、也最切合实际需求的核心服务,被团队成员自嘲为“老三样”:包饺子、理发、修脚。包饺子不仅是为了改善老人的伙食,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团圆和家的温暖氛围,也有效增强了志愿者的获得感与参与感。十六年间,服务队累计为农村福利院老人包饺子超过了17.5万个。理发这项服务源于服务队们了解到当时农村福利院老人每月零用钱有限,理发成为一项不小的开支。为帮老人节省,他们尝试提供免费理发服务。从最初缺乏技术、互相练手甚至外出“偷师”,到后来吸引专业理发师加入,如今每次活动能保证至少3名专业理发师提供服务,解决了老人的“头等大事”。修脚这项服务的引入则源于一次偶然求助。一位盲人老人因厚厚的嵌甲和老茧痛苦不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志愿者们克服困难为其修剪后,老人感激涕零:“这指甲折磨了我好几年了,眼睛看不见,又不敢求人,怕被嫌脏。你们不嫌弃我,让我觉得自己活的还有尊严……”此事让服务队意识到脚部健康对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们随即购置专业工具,将修脚纳入常规服务。
“老三样”服务看似琐碎平常,却精准解决了农村福利院老人最迫切、最实际的生活难题,体现了志愿服务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本质。
从“老三样”到“新五样”的暖心升级:拓展服务内涵与外延
随着服务的持续深入,服务队认识到老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对健康管理和精神慰藉有着更深层次的渴望。为此,他们在坚守“老三样”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专业力量,拓展服务内容。一是开展健康咨询。动员队内外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系统的身体检查、慢性病管理指导以及健康知识普及,提升老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二是开展心理援助。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团队,关注老人的情绪状态,提供专业的倾听、陪伴和心理疏导服务,有效对抗老年人的孤独感与无助感。由此,服务内容从最初的“老三样”升级为涵盖“包饺子、理发、修脚、健康咨询、心理援助”的“新五样”,实现了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关爱身心健康的跨越,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文关怀更为立体。
十六年坚守与转型:从“物质送暖”到“精神陪伴”
从2009年到2025年,十六载春秋,服务队的成员虽几经更迭,“情暖福利院”项目也更名为“情暖夕阳红”,但队员们对志愿服务的坚守却始终如一。这十六年,恰是国家养老服务体系飞速发展的时期。服务队亲眼见证了蔡甸区农村养老条件的巨大改善:从早期较低的生活供养标准,到2022年近千名农村福利院老人集中迁入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区综合福利院。
面对养老服务格局的深刻变化,蔡甸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主动求变,推动志愿服务转型发展:服务对象从单一服务于农村福利院五保老人,拓展至覆盖区综合福利院、各类社会养老机构以及博爱家园社区的全体老年居民;服务重心从过去侧重送去物资、改善单次伙食,全面转向更注重持续性的人文关怀与精神陪伴。他们依然坚持包饺子、理发、修脚,但更强调服务过程中的互动与情感交流,通过陪聊、唱歌、游戏、倾听往事等方式,丰富老人的精神世界。老人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印证了这种“带着温度的、持续的守候”的巨大价值。
十六年的坚守,蔡甸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人道之心,倾听弱者呼声;以博爱之怀,温暖孤独生命;以奉献之志,书写无悔担当。他们不仅为武汉市、蔡甸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更以其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昭示着爱的力量如何在远城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必将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
(蔡甸区红十字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