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19/05/14

第十期:《做一颗钉子》

 

做一颗钉子

作者/远古的水草

 

在湾村,我的父亲是个外来户。因此,分田的时候,他分到了一块高田,与下面的田有近两米的落差。水性恒下,在缺水的时候,这个高度会让一田的水在一夜之间流干,这一季就可能欠收,甚至是颗粒无收。除此之外,这块田靠近砖窑厂,田里多砖瓦碎渣和沙石,可以说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是没人愿意要的。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接受一些无法改变的现实,比如说出生、智力、机遇等。对于这块田,父亲在短暂的牢骚后,接受了。别人还在计较田的远近、大小和肥瘠时,父亲带着锄头已经来到他的田里,刨开土疙瘩,一块一块地拾捡砖瓦渣。这件作业他带着我干了整整一个冬天,我对此充满怨言。之后,在别人种油菜的时候,他种下了红花草,也就是学名紫云英的那种草本植物。     

 

紫云英在农耕的语境里,与“美丽”“浪漫”毫不相干,虽然当春风才绿江南时,一田的紫红浓绿,就如一块五彩缤纷的绒毯。它是用来沤肥的。在温饱还未解决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用这么一大块田做如此奢侈的实验,因此当这块绒毯在春风中飘展的时候,父亲带给我的是无尽的羞辱,人们都在说,看不出,老董真会种田呢。     

 

父亲无动于衷。在一个晴好的日子,他扛着犁耙,赶着牛,来到了尚自料峭的田野,开始犁田。他要将这一田的锦缎全部埋入地下,就像一个富商将金银藏在窟中。犁铧劈开紫云英盘根错节笼络起来的瘠土,根筋和捡不完的碎渣磨砺着犁铧的边缘,发出“噌噌”的锐声。绚烂的紫云英不断被瘦瘠的沙质土掩埋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父亲吆喝水牛的号子里,有一种壮烈而无声的嘶吼。     

 

那年的早稻秧,插得极为艰难。土壤坚硬单薄不说,底下还埋着尚未腐烂的紫云英,不但硌脚硌手,而且秧还由于根基不深,不断地漂浮起来。那年幸好不缺水,但收成没有与父亲的辛劳成正比。     

 

在左邻右舍的指指点点中,我挑着轻飘飘的稻捆,感到脸在发烧,连扁担也噤声了,不好意思发出欢快的歌唱。我放下担子不愿再去了,父亲说,做人要做一个钉子,看准了就要钻进去,再拔出来就弯了,再找个地方钉就难了。走,挺起你的腰,像一个钉子。     

 

那块田一直是我的噩梦,而父亲却一直在往这里添加:草木灰、牛粪、油菜秸秆。他花在这块田上的时间几乎等于其他七块田的总和。他似乎与它较上劲了,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收成问题。他要通过这块田说明什么,证明什么,宣告什么。     

 

后来学习紧张,我暂别了农作三年。中考结束后,我又像往年一样下田,触手触脚处,全是温软的黑土!我发出了一声惊呼。父亲显然是听到了,但他没有回应,弯腰插着秧。我强忍着震撼,默默地跟随。     

 

“唰唰”的水响里,我在回味着几年前的粗粝。那是一块可以让人绝望的土地,而现在却是一块肥得流油的沃土,无论种什么,都可以丰收。在别人田里纷纷拔节着丰收的希望时,父亲将他理想的光芒,埋藏在贫瘠的土地下,让它们忍辱负重成为沤烂的肥料,一点点的、一天天的改变着土壤的基因,终于完成了彻底的置换。     

 

 

在你不能做璀璨的云彩时,试着做一个钉子吧。向内、向下,进入时间和事物的腹地,安静,目标坚定,执着,坚韧,你一定会在看不见的地方,有着自己的丰饶,并藉此拥有自己的深度。    

 

 

—完—   

作 者:远古的水草

主 播:张皓玥

制作人:王雨娟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十一期:《十分钟的快乐》 下一条:第九期:《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