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良是走出困境的路标
作者/金明春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兼设计师何志森,受邀给上海一个弄堂做设计。弄堂一共住了108名居民,采取自治模式——弄管会。负责人老林觉得弄堂混乱嘈杂,主要是因为弄堂的厕所少,总有人不断穿梭于住处与公厕,显得十分混乱。
老林希望何志森能将弄堂里闲置的几处小空地设计成厕所,几户共用一个,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人员走动。
对于何志森来说,这样的设计很简单,他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更好了解弄堂里的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厕,何志森租下了弄堂里一个只有四平方米的房间,近距离观察人们的生活规律。
可刚刚一天,何志森就有点受不了了。他有点尿频,而住处没有厕所,只有一个尿壶可用。弄堂里的公厕离何志森住处较远,所以他不得不每几小时就拎着尿壶,往返住处与公厕一趟。
刚开始,何志森有些尴尬,可提着提着他发现,路上拎尿壶的人不止他一个。并且他发现,弄堂虽然嘈杂,但十分有活力。这引起了他的好奇:活力源于哪里呢?
第二天,何志森开始“跟踪”弄堂里的居民,想知道这些居民都去了哪里、干了什么、跟谁聊天等等。对于每一个人,他都做定点观察。
何志森发现,房东阿姨特别热心。一天,他好几个小时没出门,房东阿姨就过来敲门:“小何呀,要不要阿姨帮你倒尿?”何志森听了怪不好意思的,但他手里忙,尿壶又确实满了,所以只好开了门,红着脸把尿壶递给了房东阿姨。房东阿姨倒是一脸稀松平常,接过尿壶就走了。接下来的几天,房东阿姨时不时会来敲门,帮何志森倒尿。
通过近一个月时间的定点观察,何志森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弄堂里的每一个人,在一天内每4个小时要出来一次,大约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并且每次出来的时间都超过了20分钟。而通过整理拍摄到的居民照片,他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80%的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尿壶。
这下何志森豁然开朗了:因为尿壶,人们迫不得已要从室内转移到室外,那么勤快、那么高频率地往外走,然后,偶遇、交流,甚至八卦。正因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弄堂也就显得活力十足。
有感于这些发现,何志森给老林提了一个建议:别盖厕所了。老林不解。
何志森说:“现在,有很多人住在高大上的豪宅里,关上门就是一个小世界,里面有厨房、客厅、卧室、厕所,甚至健身房。但他们坐电梯看到邻居不说‘你好’,甚至邻居去世了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没有交流。弄堂一旦多盖厕所,人们便不会那么频繁提着尿壶在路上闲谈,交流就会随之大大减少。到那时,弄堂是整洁有序了,可必定也没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最终,老林接受了何志森的建议,决定不动弄堂里的一丝一毫。何志森乐了:“这就对了。别小看那108个尿壶,它们其实是108座沟通彼此的桥梁。所以,对于弄堂,不做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完—
作 者:张珠容
主 播:赵熠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