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好人”
作者/ 田野
他曾是一位军人,复员后在北京市运输公司第七分公司招待所当所长。23岁那年,单位的油库着火。在扑救大火中,他负了伤,做了开颅手术,术后落下了脑萎缩、腿部残疾等后遗症。
年轻的他很沮丧。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善事,给社会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
他做的第一件善事儿是在出院后不久。那是一个下着暴雨的上午,他拄着拐杖步行去清河医院取药途中,听见一家农户院子里传出凄厉的哭声。原来,一名叫王芳的小女孩误喝了农药,口吐白沫,生命危在旦夕。女孩的母亲一时惊慌,不知所措。他二话没有说,抱起女孩就往医院跑。因抢救及时,女孩得救了,而他却悄悄地离开了医院。
他做的第二件善事儿是在2002年的一天傍晚。那时,他在圆明园东路一处河堤散步。忽然,他发现有母子二人正在河水中挣扎。原来,一位母亲带着刚满两岁的儿子在这里散步,儿子不慎落入水中,救子心切的女士忘了自己不会水,跳入水中救子。结果,连自己也陷入了绝境。他纵身跳到了水里。由于跳得太猛,他的头被石头磕破,脚被一根钢筋戳了一个洞。他忍住疼痛,奋力向落水者游去。他先把小孩托出水面,又用力把那位女士推到了岸边,自己却成了一个“血人”。女士感激得热泪盈眶,询问他的姓名。他说:“我叫什么不重要,你们平安就好!”
一晃6年过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他报名参加了环卫志愿者,加入到义务清理城市“牛皮癣”的队伍。电视台采访他,他大谈对城市环保的看法和建议。没有想到,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涂女士就认出了他。《北京晨报》以《母子六年踏遍京城寻恩人》为题,报道了他们三人相聚的场面。
不仅如此,这篇报道又牵出了他27年前做的第一桩善事。王芳的母亲通过《北京晨报》的照片认出了他,特地让王芳登门拜谢。看到当年救的小女孩儿已经长大成人,他心里感到特别幸福。
他的名片上写着一行字:“不以善小而不为”。他随身带着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外伤急救包、血压计、速效救心丸、雨伞等。只要是善事,无论大小,他都会认真去做。
他居住的社区里有一位赵大爷,七十多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赵大爷常常在社区一家烧饼店买烧饼。最近,这家烧饼店的烧饼涨了一角钱。为了节约一角钱,赵大爷便多跑两站路,到外面去买。他看到后,找到店主要求承担赵大爷的烧饼差价。同时,希望店主为自己保密。虽然这是一件一次只有一角钱的小事儿,但是看到赵大爷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他就感到特别幸福。
当然,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他的善心得到了传递。为了解决路人雨天出行困难,他准备了许多爱心伞,在雨天免费发给人们使用。雨伞内侧写有他的手机号码,上面还有一句话:“爱心伞给您温暖,用完后,请您放在一个地方,给我打电话,我会自己去取。”可是,每次他去取伞的时候,爱心伞往往会变多。最多的一次,受益者借了1把伞,归还了100把。这不能不令他感动。
他的名字叫刘学军,人称“京城好人”。刘学军并不富裕,一直靠退休金生活。但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善事。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做的善事越多,幸福指数越高,譬如“京城好人”刘学军。
作 者: 田野
主 播: 谢晓毅
出品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