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19/09/26

第一百零六期:《良心是做人的底线》

良心是做人的底线

作者/张燕峰

1942年,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拖儿挈女,四处逃荒。

 

19岁的祖父随着逃难的人流,来到了塞外边城张家口,靠给人打零工,勉强填饱肚子。尽管经常饿得饥肠辘辘,但祖父绝不做乞丐,每次都是坚持先为别人做些什么,才肯吃人家递上来的饭。

 

第二年秋天,祖父流落到张家口北部的一个小村庄,正赶上有人在打谷场打麦子。天阴沉沉的,看样子要下雨。祖父二话不说,操起连枷就干了起来。天黑了,麦子收进了粮仓,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主人高兴地招呼大家吃饭,意外地发现了祖父,问这个小伙子是谁。大家面面相觑,疑惑地问主人,他不是你家亲戚吗?

 

主人宽厚地哈哈大笑,好吧,就算是我家的亲戚。然后转身问祖父,后生,告诉我,你到底是谁?祖父的河南话他们听不懂,好不容易连比划带说,才把家乡遭灾,爹娘都饿死了,他和弟弟走散了,一路风餐露宿,尝遍艰辛的情况说清楚。说着,说着,祖父的眼圈红了,眼泪吧嗒吧嗒地打湿了衣襟。

 

主人的目光柔和了起来,轻轻拍了拍祖父的后背,后生,只要你不嫌弃,就把这里当做你的家。

 

从此,祖父就在这户人家住了下来,成了这个家的一员。有人说,祖父是这家雇佣的长工。祖父摇摇头说,不,我不是长工,人家把我当儿子养。确实,每天,祖父与这家的儿子睡同一个屋子,盖同样的被褥,吃同样的饭食,干同样的活,怎么能是长工呢?

 

后来,在这家人的操持下,祖父娶了妻,生了子。几年后,祖父用积蓄盖了房子,从那家搬了出来。

 

1951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蔽工作组,诬蔑那家是大地主,说他们一家人黑心肠,自己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却克扣长工们的工钱,长工们个个衣不蔽体,顿顿吃糠咽菜。他们甚至还拉拢祖父。祖父一梗脖子说,老人家对我恩重如山,如果昧了良心,会遭天谴的。

 

很长一段时间,祖父都受到那些人的排挤、欺负,但他内心坦然。祖父说,咱无力报恩也就算了,如果恩将仇报,那就是禽兽不如。

 

时光流转,父亲也面临同样的选择。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在一所高中任教。造反派威逼父亲写大字报揭发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父亲说,我刚来这所学校工作不久,跟老校长接触不多,怎能胡说八道呢?那人不甘心地说,既然不了解,你在写好的大字报上签下你的名字就可以了。

 

父亲本是文弱书生,听到这里,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怎么可以这样呢?如果做了,岂不是昧了良心,玷污了读书人的清白吗?那个人见状,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灰溜溜地走了。

 

由于父亲不肯与那些人沆瀣一气,造反派剥夺了他的教学权,堂堂名校的高材生被罚去扫厕所,浇树打杂。但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他经常写的一副字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经常吟诵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们兄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祖父和他自己的这些经历。我问他,爸爸,你一个人竟然敢和那么多人作对,不怕吗?父亲说,当然怕啊,但是更怕昧良心。人在做,天在看,良心是做人的底线。一个人犯什么错都可以被原谅,唯独出卖良心的事不能干。一旦做了,必将成为一辈子的污点。

 

说完,父亲温柔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期待。我们兄妹用力地点点头,记在脑子里,刻在心上。

 

  作 者:  张燕峰

  主 播:  刘巷萍

 出品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一百零七期:《生死32分钟》 下一条:第一百零五期:《不要对一滴眼泪视而不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