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20/03/03

第二百二十一期:《跨越国界的生命礼物》

跨越国界的生命礼物

作者/秦红梅


有一种爱,可以跨越国界;有一种情,可以超越种族,纵使千山万水,也会义无反顾。器官捐献,生命延续,这是一种人间大爱。 


2018年5月9日,重庆市实现首例涉外器官捐献。捐献者是27岁的澳大利亚籍青年菲利普。 


菲利普从小喜欢汉语言,6年前,应邀到中国访问期间,爱上了中国。在重庆工作和生活的5年里,菲利普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生前是西南大学的一名外教。 


5月的山城,气候怡然,菲利普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但这次相聚,没有拥抱,也没有欢笑,甚至连一句话也说不上。因为此刻,菲利普正躺在ICU病房,依靠药物和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他已经完全没有知觉,更无法知道自己的家人从千里之外赶到中国,来到他的身边。 


眼见儿子的生命无法逆转,菲利普的父母悲痛之余,向市红十字会提出,捐献儿子的器官去挽救他人的生命。 


经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严格的脑死亡评估和伦理审核,在重庆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地协调和见证下,菲利普的父母得到了澳大利亚驻华总领事馆和西南大学翻译人员的协助,详细了解了中国器官捐献的法律法规和捐献流程,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法律文书,做出了捐献菲利普身体器官的一致决定。两位老人表示:儿子一直是器官捐献的倡导者,在澳大利亚早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他们尊重儿子的捐献意愿,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能为他人做些贡献。 


随后,重医附一院OPO成功获取了菲利普捐献的1个肝脏、2个肾脏和1对眼角膜,并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计算机分配与共享系统,成功分配和移植给了5名中国患者。 


器官获取手术结束以后,医务人员及时恢复了菲利普先生的遗容遗貌,并向他的遗体鞠躬、默哀。 


父亲彼得·汉考克在陪伴儿子最后的日子里,不停地在手机里翻看儿子的照片,抚摸他的脸,眼泪止不住地流。汉考克先生哽咽地说:“他是我们的小儿子,也是全家最骄傲的孩子,让我们感到最自豪的是,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来到中国教英文。” 


对于捐献儿子的器官,汉考克夫妇没有一丝犹豫。这样的选择,可以让儿子的生命得到延续,让他们感觉儿子还活在这个世上。他们把儿子的爱留在了他所热爱的中国,留在了重庆。他们为儿子感到骄傲。 


重庆市红十字会充分尊重家属的意愿,安排协调员全程陪伴抚慰,提供英文翻译,协助他们办理菲利普的捐献和遗体火化等事宜。为他们提供了往来中国的交通、食宿等方面的服务。重庆市红十字会将在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里刻上菲利普的名字,并由爱心企业为菲利普捐建一块纪念碑,为他种上一棵纪念树。每年清明节,红十字会都将会在此举行隆重的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追思缅怀像菲利普一样的捐献者的英灵。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把捐献移植受者手术成功和康复出院的消息转达给了菲利普的父母。“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来自中国的感谢信息抚慰了我们的悲伤,虽然再也听到儿子的声音,但感觉他不曾离开,他还在中国,还生活在他所热爱的重庆。” 


截至2018年6月17日,中国已成功实施器官捐献案例17903人,捐献器官50648个。菲利普是重庆首例外籍人员器官捐献者,也是澳大利亚公民在中国的首例器官捐献者,是目前为止第七例外国友人在中国实施的器官捐献者。 


亲爱的菲利普,我们感谢你…… 

 

 

 

——完—— 

 


  作 者:秦红梅 

   主 播:刘巷萍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二百二十二期:《南京大屠杀期间,红十字会做了什么?》 下一条:第二百二十期:《一座城市圆一个孩子的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