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红会强。县域是保持和增强红十字会群众性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红十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的主阵地主战场。作为群团组织,红十字会要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坚持治理重心下移,以县域为单元、为抓手、为载体,整体思考、谋划、推动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强县工程,不断增强县级红十字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发展活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与认同感,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推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县级红十字会的龙头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按行政区域建立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县级红十字会是红十字会在县(市、区)的工作机构,也是统领县域红十字工作的领导机关,要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确保规范、高效运行。
坚持党建引领。县级红十字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县级群团组织,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必须规范设立党的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开展工作。
完善治理结构。广泛吸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中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各界人士进入理事会、监事会,不断推进红十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争当工作表率。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中心大局之中,在大党建、大健康、大民生、大公益、大应急、大平安、大文明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彰显自己的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红十字力量。
把握好发展数量与提质增效的关系,大力巩固红十字工作的群众基础
红十字会以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有意愿的公民和团体均可加入,具有全民公益的性质。
大力发展会员、志愿者。会员、志愿者是红十字会的根脉。县级红十字会具有发展会员、招募志愿者的职能,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红十字会队伍中来,不断巩固红十字工作的群众基础,这对于红十字会更好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是红十字事业基层基础。《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规定,城市街道(社区)、农村乡镇(村、组)、企业和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和其他组织中建立的红十字会为基层组织。要坚持分层分类,积极探索选举制、任命制、聘任制和专员制等灵活多变的建会模式,努力实现有效覆盖。
坚持组织、工作、阵地一体化推进。按照“一个组织、一支志愿服务队伍、一项核心业务工作、一个阵地、一系列特色活动”的原则整体设计、整体推进、整体检查,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唱好红十字工作“四季歌”,让基层组织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有效避免有组织无活动、有阵地无人员等现象。
把握好人道需求和人道供给的关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人道服务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命健康领域,人口老龄化、“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县级红十字会承担着动员社会力量守护人民健康,普及健康知识和救护技能等职责,具有自救助救性质。可以说新时期县级红十字会承担的人道工作内涵非常丰富、领域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可拓性。
突出人道工作重点。把握好“送”与“要”的辩证关系,集中力量抓好应急救护工作,建立完善应急救护工作体系,主动为公共服务场所、基层组织和特殊群体送救护技能,送AED“救命神器”,送健康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准确把握人道服务与人道需求的关系,不断拓展“三献三救”的丰富内涵,从小切口、微项目做起,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需要、最急迫的人道需求包装成最感人、最动心、最温暖的特色项目,精准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供给,坚持久久为功,打造特色品牌,唤起关注关心,最大限度动员全社会奉献爱心。
打造15分钟公益圈。志愿服务作为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之一,可以说“无志愿服务、无红十字运动”。要围绕15分钟生活圈,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突出抓好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登记服务工作,以满城志愿红助力博爱之城、温暖之城、文明之城建设。
把握好建设、运用和管理的关系,努力推动红十字基层阵地可持续发展
阵地是提供人道服务、开展红十字活动、传播红十字文化的固化场所和“集散中心”。当前,县级红十字阵地大致有窗口服务、功能业务和宣传传播等三类十余种,带有一事一议和方便筹资等性质,不利于记忆、传播、认知和认同。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品牌、标志和形象,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高效率运用、高规格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整合力度。本着就近就便、有利群众的原则,主动融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行政服务大厅、社区卫生中心和其他群团工作阵地之中,细化人道服务项目,公示人道服务清单,亮明红十字人员身份。
厚植红十字元素。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国家标准,对红十字功能区进行整体设计,厚植红十字元素和特色文化,使之集业务、服务、宣传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红十字文化标识和地域传播特色,努力打造精品样板。
突出业务功能。县级层面以“一县一馆”为主,重点建设生命教育馆,突出生命教育主题和时代特色。基层组织层面以建设“红十字会员之家”(或“博爱家园”)为主,对已建成的阵地,可采取双挂牌制度,既可保留各类功能性阵地(中心、站、点、室、园)的原有名称,又可多向扩展至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捐献采集、仓储终端等其他业务,最大程度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综合利用。
把握好试点先行与整体推广的关系,积极为县域红十字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红十字工作是典型的群众工作、民生工作。要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积极选取基础条件好、工作热情高、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区)作为工作试点,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努力做到上下一致、共同发力、协同作战,为县级红十字会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鼓励资源下沉。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运用税收调节、募捐筹资、结对帮扶、一对一捐赠、微心愿地图等方式,积极引导城市爱心资源下沉到广大乡村和困难群众手中,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借以缩小城乡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以奖代补。制定“以奖代补”激励政策,按照“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原则,采取“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验收”的工作制度,把握好奖补资金的申报、核实、公示、审批、监管等各个环节,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破除少数单位“等靠要”思想,激励广大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干事创业的热情动力。
做好评选表彰。建立完善激励表彰和人文关怀机制,每年评选一批“最美红十字人”先进典型,表彰最美会员、志愿者、救护员、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器官捐献者和基层工作者等所做的贡献,鼓励他们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以实际成效造福一方百姓,不断增强广大红十字工作者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