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平台 >> 他山之石 >> 正文

2150套救生圈助力水域平安

——记浙江省嵊州市红十字会“一圈一杆一绳”防溺水公益项目

时间:2023/06/29

 

       4月16日傍晚,浙江省嵊州市东桥附近,江边有人落水。危难之际,两位热心市民伸出援手,及时取来安装在江边的“一圈一杆一绳”,成功帮助落水人员化险为夷。这是浙江省绍兴市红十字系统实施防溺水“一圈一杆一绳”项目以来,第38次救人!   

       70岁老人落水被救

       落水者是居住在附近的徐大妈,今年已经70岁了。在江边清洗物品时,徐大妈发现有个袋子不小心掉入河里,想去打捞,结果不慎跌入水中。   

       不会游泳的徐大妈急忙呼救,正锻炼身体的金大伯发现后立即报警,与此同时,正在附近垂钓的应先生也发现了这一情况。  

       “当时隐约听见有人在喊救命,就发现水里有一个人。”应先生回忆道,看着江面泛起阵阵水花,赫然发现是一名落水老人,他当即放下鱼竿赶去救援。  

       但是由于水性弱,应先生不敢贸然下水营救,此时,他发现老人距离岸边不远,急中生智,快步奔向附近的“一圈一杆一绳”溺水救生装备存放点,取出伸缩杆和救生圈,并利用伸缩杆将在水中挣扎的徐大妈成功“兜”回岸边。  

       老人被成功救起,大家都松了口气。很快,三江派出所民警与救护人员得知消息,也赶到现场。而此时,救人的应先生已经收拾渔具悄悄离开了现场。  

       据了解,后续经检查徐大妈并无大碍。“谢谢,要是没有你们,我可能就不行了。”缓过劲来的徐大妈连连感谢。  

自2017年起,针对绍兴水乡特色,绍兴市红十字系统重点打造防溺水“一圈一杆一绳”项目,在全市重点水域构建5分钟应急救援圈,累计投放防溺水装备2150套,成为群众身边的“生命安全守护神”。  

       7年成功救助38人

       嵊州市内河网密布、水系众多,河道两岸堤坝坡度较大,溺水事件偶有发生。针对溺水事件发生后救援时间紧、呼救耗时久的矛盾,嵊州市于2017年启动“一圈一杆一绳”防溺水公益项目,在溺水事故易发的重点河段和山塘水库设置救生杆、救生绳和救生圈等防溺水装备,并创新打造国内首个公益救生装备“数字导图”,有效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实现“小项目、大效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嵊州市已利用装备救援溺水者38人,救援速度约提高一倍以上。该项目多次获省、市级志愿服务项目比赛大奖。4月6日,浙江省红十字赈济业务工作会议暨“防溺水”项目现场会在嵊州市召开,相关做法获全省推广。  

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嵊州市红十字会努力做到小投入、大动作,高位启动实现救生装备“需之即有”。  

       在项目初期众筹资金2万元基础上,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如统筹红十字会和民建嵊州市基层委员会,联合设立“公益救生装备”专项基金,由民建发动会员单位,每年捐赠约6万元,用于采购、安装和维护防溺水装备。截至目前,已募集并投入资金40余万元。  

       根据人口分布、水域分布、水岸堤坝坡度等情况,分析划定溺水事故易发区域,并综合最佳救援时间、救生装备取用耗时等因素,精准确定救生装备放置地点。截至目前,已在全市溺水事故易发的水域(非饮用水源保护区)安装1120套救生装备,基本实现城乡重点水域无死角。  

       市红十字会还推动建立由市政府牵头,红十字会、公安、应急管理、教体、水利、供电等6个单位和15个乡镇(街道)协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明确选点布点、装备安装、运维管理、日常巡查、人员培训、救援实施、信息共享、物资保障、力量支持、宣传教育等全方位工作职责,高质高效实施项目。  

       “数字化”助力救援能力升级

       市红十字会多元保障实现救生装备“物尽其用”。由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出资13万元对救生装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嵌入定位芯片,并依托地图APP、小程序等平台,研发国内首个公益救生装备“数字导图”,精准标注每套装备的经度、纬度,确保救援人员及时就近找到救生装备,提高救援效率。2021年正月初六,市民张旗利用“数字导图”小程序,快速找到救援装备,仅用4分钟便成功救援落水女子。  

       针对项目初期救生装备套数不多、覆盖区域小的问题,市红十字会以公益为导向,建立“救援成功-获认可关注-募集更多装备物资-救援范围扩面”的良性循环,推动项目迈入成熟期。溺水者姚金富获救后捐赠50个专业救生圈,农商银行捐赠价值35万元的救援车辆,“红船·光明闪应”志愿服务队对救生杆加装太阳能警示灯,方便夜间取用。截至目前,救生装备已从最初120套扩展至1120套,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展至全域。  

       市红十字会还统筹河(湖)长、网格员、无人机班组等力量,对河道、水库、堤坝等区域开展日常巡查,根据溺水高发时段和易发水域,分级启动“红黄蓝”三级风险响应,对应不同巡查频次,如在暑期将巡查频次从一周一次调整为每天早晚各一次,确保第一时间锁定水域险情,高效匹配就近救援力量,缩短落水发现救援时间。截至目前,已落实巡查人员170人,配备无人机12架,发现险情8起,落水发现救援平均用时从项目实施前的15分钟缩短目前的5分钟。  

       针对项目初期装备丢失、损坏情况频发的问题,建立救生装备巡查制度,将救生装备分成5个片区,通过志愿服务形式,定期巡查更新,日常巡查一季度一次,夏季溺水高发期每月巡查一次。同时,广泛宣传成功救援案例,提高群众对项目的关注度、认可度,促使群众自觉爱护救生装备。截至目前,救生装备年缺损率从最高95%逐渐降低至10%以下。  

 

嵊红  

 

上一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召开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议部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下一条:以赛促训推动应急救护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