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黄磊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是否愿意以另外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武汉,越来越多的人,以遗体捐献的方式留爱在人间。
登记捐献人数逾万人
从2000年开始,武汉市全面开展遗体和器官捐献。该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主任骆钢强介绍,截至目前,已登记捐献人数12701人,实现捐献2401人。最小的年仅17岁,最大的90岁。他们拯救了1500个垂危的生命,让2000余人重见光明,让300多位严重烧伤患者得到救治。
武汉市遗体捐献例数目前位居全国前三,每年遗体捐献约300例,仅次于有着30年遗体捐献历史的上海。器官捐献例数去年仅次于器官捐献开展最早的广东,今年有望超过广东。
骆钢强说,武汉遗体器官捐献和立法在全国开展较早。遗体捐献从19年前就开始了,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器官捐献则开展相对较晚,但近几年由于立法部门、红十字会、媒体等的大力推动,进步很快。特别是为了方便全省各地群众遗体捐献咨询、登记,武汉市红十字会打造了详细、便捷的网上登记服务功能。
遗体器官捐献缺口大
无私地捐出遗体、器官、人体组织(皮肤、骨骼、眼角膜等),为人类医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也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移植器官才能存活,但仅有约1万人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武汉器官移植水平全国领先。目前,同济医院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台移植手术。协和医院两三天就有一台心脏移植手术。武汉地区的心脏和肾脏移植量全国领先,每年约有4万人苦等救命器官,饱受病痛折磨,有的抱憾离世。
人体器官捐献的前提,是遗体捐献。据估算,武汉市每年需要超过1600具遗体,用于科研、教学和移植,但每年仅能提供约300具,缺口甚大。
骆钢强介绍,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一医院和武汉总医院,6家具备移植资质的医院和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江汉大学医学院等医学教学科研单位,都对遗体、器官、人体组织有极大需求。
设在中南民族大学的中国人脑库中心,承担着建立达到国际标准的中国人脑库中心的重任,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每年需要约500具遗体用于取用人脑标本,但武汉市红十字会只能提供数十具遗体。
同济医学院、武大医学院和江大医学院,每年需要的遗体分别为500具、400具和200具,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医学生不得不使用虚拟人体模拟软件练习解剖。武汉市第三医院每年需要100万至150万平方厘米的皮肤用于移植,但红十字会仅能提供3万平方厘米。
让更多爱留在人间
多年前,遗体和器官捐献还不为人知,鲜被接受。经过近10年捐献观念的普及,“武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没几个不知道遗体和器官捐献,现在要做的是细节改进和远景规划。”骆钢强说。
他说,遗体器官捐献必须给予捐献者和家属充分的尊重,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留爱在人间。为此,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接收流程,多次培训医院、医学院和科研机构的遗体接收人员,从如何着装、问候家属,到为逝者默哀、献花、告别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遗体和器官稀有珍贵,对其最大限度的利用也是对捐献者的告慰。骆钢强说,武汉遗体和器官利用率还不高,尤其是人体组织材料的利用。武汉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正规划建立全国首个全种类医用组织材料库,捐献者的皮肤、骨骼、心脏瓣膜等组织,经同种异体生物材料公司加工后,提供给外伤、先天性残疾和需整形的患者使用,患者仅需支付相应的加工费用。由于该材料取自人体,几乎无排异性,远远优于人造材料。
遗憾的是,受制种种因素,武汉市迟迟未启动该项目。目前,江苏、江西等地已开始尝试捐献者个别种类组织材料的临床运用。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