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武汉器官捐献者每年增加三成 夏穗生播下的种子已枝繁叶茂

时间:2019/04/20

 

 

 

       1958年9月10日, “中国器官移植拓荒者”夏穗生教授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播下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种子;     

       1972年开始,夏老和同事们埋首实验室5年,用动物实验打开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大门;     

       1977年,动物实验走向临床应用,夏老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开始生根发芽。     

之后,伴随器官移植技术与伦理发展的交相推进,我国每年有超过两万名患者因为各种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生命之花得以再次绽放。     

       半个多世纪前播下的生命之种,已枝繁叶茂。     

       中国器官移植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器官移植技术被誉为“国际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50多年前,当器官移植在中国还只是“奇思妙想”时,美国就已经实施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手术。但所有的相关论文都对核心技术只字不提。     

       没有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夏老决心自己摸索着做。1972年开始,夏老和同事们开始了长达5年的动物实验。     

       缺乏人力、财力,从无到有的科研工作谈何容易。“我刚跟着夏老做实验时,还要学着生煤炉。”夏老学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刘敦贵回忆,那时候实验室条件很差,冬天特别冷,如果不生煤炉,动物们会冻死。     

       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就是实验室最先进的“家当”了。“得靠煤油汽灯点火才能升温。光术前消毒都要耗费一天。”刘敦贵说。     

       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异的规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夏老攻坚克难,完成了动物实验。1977年12月30日,夏老成功为一位女肝癌患者施行了肝移植手术。     

       不久,夏老又为一位男性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患者存活了264天,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中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开始萌芽。     

       器官移植“中国模式”开花结果     

       从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从单独的肝、肾、脾脏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器官移植渐臻成熟,涌现出一批专家。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器官捐献必须无偿、自愿,公民捐献作为唯一合法来源,使器官移植走上法治轨道。     

       夏老一直力挺和支持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改革。“我们都坚信,改革一定能让器官移植的春天到来。”    

       记者从武汉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武汉市登记捐献人数为12701人,实现捐献2401人,武汉市每年捐献者都以30%的比例在增加。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仅17岁,最大的90岁。他们的大爱之举拯救了1500个垂危的生命,让2000余人重见光明,让300多名严重烧伤患者得到救治。     

       据介绍,2015年,我国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达2776例,2016年为4080例,2017年5100多例,到去年的6300多例,器官移植一年期、五年期存活率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手术方式也不断创新,器官移植事业改革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与国内外广泛赞誉。     

       2018年3月由联合国参与举办的“践行伦理行动”会议宣言,公开赞誉器官捐献与移植的“中国模式”,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已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武叶 刘晨玮 陈玲 苏金妮     

 

 

 

上一条:夏穗生教授实现捐献角膜遗愿接受角膜移植者接力捐献 下一条:登记捐献万余人!在武汉,越来越多人选择以这种方式留下大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