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
现将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622号提案提出的《关于中小学配置自动除颤仪,加强初级急救培训的建议》的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提案者。
一、关于在中小学配置AED(自动除颤仪)
今年,市政府将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4000个AED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此举将极大提升我市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急救护能力。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开展AED操作培训,全方位普及包括AED使用在内的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大众对AED的认知程度。目前,市民在取得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过程中,AED使用是必学必考内容,并纳入了市红十字会面向社会推出的“菜单式”救护培训目录。市红十字会还注重充分发挥传媒优势,广泛宣传配置AED的重要作用,积极传播普及包括AED在内的自救互救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二、关于加强初级急救培训工作
市红十字会不断推进中小学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工作常态化,切实提高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以及普及率、知晓率,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是落实相关应急救护培训保障措施。2019年,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武红字〔2019〕8号),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建设健康平安校园”为主题,不断提高师生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一是积极推进救护培训内容进入学校日常教学课程,编制急救教学手册,定期开展急救专题知识讲座;二是定期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考核和救护比赛。
二是充分发挥线上培训优势。为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知识学习的热情,市红十字会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普及推广救护知识,开发应急救护培训小程序APP,推出了涵盖防病、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及实操视频、测试题库等内容,进一步健全了应急救护知识网络教学培训体系。截至2020年底,累计在线参与应急救护知识学习和测试的人数达822万人次。
三是量身定制菜单,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如专门为小学生制定了以“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为主的四项急救技术,辅之以交通安全、异物卡喉等知识培训内容,在中学主要开展心肺复苏、适当增加互动性教学,辅之以溺水、中毒、心脏骤停、AED使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培训。
四是建立体验培训基地,提升“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处置能力。市红十字会分别在蔡甸区、东西湖区、江夏区和江汉大学建立了救护培训基地;在青山区钢城四小建立“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这些培训场所设有应急救护、交通安全、地震安全、消防安全等教学模块,通过“场景式+情景式”互动游戏、逃生演练、知识问答等教学方式,体现应急安全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