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公开 >> 正文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540号提案主办的回复意见

时间:2022/08/09

 

 

尊敬的张祥明委员:

 

      现将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540号提案提出的《关于普及大众急救知识与能力,提高心脏猝死患者生存率的建议》的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相关情况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围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即“五进”),不断推进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工作常态化,普及大众急救知识与能力,积极构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提高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及普及率、知晓率。2022年,市政府将“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10万人次”和“在全市设置4000台AED”两项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将极大促进急救知识普及,提升市民自救互救意识和水平,为抢救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患者群体,提高生存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不断推进“五进”工作。近年来,市、区红十字会共举办各类应急救护(含公益普及培训)培训班1934期,普及培训11.74万人(次);红十字初级急救员认证培训27541人。市卫健委系统持续开展“急救知识六进”活动,去年开展近40余场次,近万余人次接受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线上培训优势,在全国红十字系统率先开发《红十字掌上通》和《“救”在身边》应急救护知识APP教程,将应急救护技能以试题的方式融入其中,并依托两项教程举办全国首届网上红十字知识挑战赛,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救护知识学习的热情。目前,《红十字掌上通》和《“救”在身边》在全国范围内注册用户已达32万余人,累计在线参与应急救护知识学习及测试的人数达百万人次。      

 

       三是量身定制菜单,创新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如专门为小学生制定了以“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为主的四项急救技术,辅之以交通安全、异物卡喉等知识培训内容,在中学主要开展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培训,适当增加互动性教学,辅之以消防安全、溺水、中毒等知识。在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和铁路、民航工作人员中普及应对心脏骤停、AED使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培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结合市民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起来参加急救培训的多样性需求,延伸开办的针对经常参加马拉松运动的“跑团联盟”班、针对武汉大江大湖特色开办的“长江救援志愿者”班等,起到了良好的培训和传播效果。      

 

       四是建立体验培训基地,提升“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处置能力。市红十字会积极探索在学校建立应急救护体验教室的教学模式。为此,先后建立了江汉大学、蔡甸、东西湖、江夏等救护培训基地和青山区钢城四小“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这些培训设施设有应急救护、交通、地震、消防安全等教学模块,通过“场景式+情景式”和互动游戏、逃生演练、互动问答等教学方式,体现应急救护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目前,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局联合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救护队,每两年联合举办师生救护大赛,累计参与师生达万余名,共同构建安全健康校园。      

 

       五是培训救护师资,充实教学力量。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先后承办3期共5个师资培训班,培训本市师资259名。按照市财政部门要求,不宜指定特定群体为培训师资,故师资队伍主要由医务人员、学校校医、保健教师、社区工作者和红十字志愿者组成,其日常开支也不属政府购买服务保障范围。此外,市红十字会还积极推荐人选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湖北省红十字会举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六是大力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经过3年的努力,市卫健委在我市共招标采购1000余台AED。2019年在体育场馆等安装170台;2021年在地铁等安装341台;今年已在公园等处安装51台,剩下部分还在按计划逐步配置安装。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救护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应急救护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成为政府向市民提供的常态化公共产品。统筹规划、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并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争取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是加强部门合作,联手开展救护培训。进一步密切与公安、教育、交通、消防、城管、铁路、民航、文旅、安监、城建等部门合作,将开展救护培训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高危重点行业和岗位的急救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依法保障,红十字会实施培训考核,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救护培训工作机制。      

 

       三是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自救互救常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市民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线上培训,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      

 

 

上一条: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185号提案主办的回复意见 下一条: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622号提案会办工作的意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