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19/05/17

第十三期:《来自陌生人的感谢信》

 

来自陌生人的感谢信

作者/杨莹

 

“亲爱的朋友,你好!虽然我们素昧谋面,但是因为你的热情和善良,我要谢谢你……”幼儿老师王雨时常从抽屉里取出这封信翻看,那一排排工整的钢笔字看起来赏心悦目。其实,她并不认识来信的人,却与写信的人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特殊情缘。     

 

王雨是句容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十年前,她在内蒙古读书时,外公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外公治病,家中债台高筑。看着外公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却无力挽救外公的生命,那份伤痛和无助,是她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感受。     

 

因为这段经历,王雨一遇到患有白血病的人,就想着去帮助他们。有一次在幼儿园组织的献血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时,王雨就毫不犹豫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时刻准备着为需要她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好几年。那一天,王雨终身难忘。当她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捐献动员电话时,立刻表示同意,十天后就去参加了高分辨血样检测,结果显示,王雨的检测结果与患者配型相合。得知配型成功后,她非常高兴。想到自己可以拯救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挽救一个可能破碎的家庭,王雨深感欣慰,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就在王雨积极准备捐献的时候,她的爱人开始了激烈的反对。太多的医疗事故让他为王雨的健康担心,所以他坚决阻止妻子的捐献行动。他劝王雨不要捐献,甚至冷着脸和她吵,偷藏王雨的身份证,但王雨就是不肯妥协,她耐心地向爱人解释,还四处找人来劝说,最终说服了爱人。     

 

2015年9月9日,王雨在爱人的陪同下,来到南京中大医院做捐献前准备工作,并在9月14日进行采集。     

 

王雨的造血干细胞受捐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母亲,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当时移植手术非常成功。身体恢复后,受捐人给王雨亲笔写了一封感谢信:“ 2014年7月,我被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这无异于晴天霹雳,整个家庭都感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痛苦的化疗后,病情虽然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医生建议应尽早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进行彻底治疗。无奈家人的配型都不成功,我们才报着微小的希望在中华骨髓库里进行查找。没想到,竟然有捐献者和我配型成功。并且,从医院处获知,捐献者非常热心,愿意配合进行移植。这个消息一下就散去了一年多来笼罩在我们全家人心头的阴霾,因为这意味着我有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我衷心地感谢你的善良、慷慨和无私,我也要感谢你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成全了你的善举……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唯祝好人一生平安!”     

 

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王雨热泪盈眶,虽然不能知晓受捐人的具体信息,但是这份书面感谢,已经把两个陌生人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这封感谢信,王雨一直珍藏着,出于对捐受双方的保护,她们从未见过面,后来再也没有联系,但却成了朋友,成了亲人,她们之间的缘分就像齐秦那首歌曲《在第六对相遇》所唱:“随着前世的因缘/我们相约来到今生/像是奇妙的约定/我们相遇在第六对/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不须言语不求回报……”     

 

 

—完—   

作 者:杨莹     

主 播:谭堂新     

制作人:邵雨婷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十四期:《举手之劳的温暖》 下一条:第十二期:《拾麦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