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19/06/14

第三十二期:《莫辜负日头》

莫辜负日头

作者/左苏

回乡的日子,梦境总是在鸡鸣与晨光中被唤醒。不过五点半,朝阳已爬上山头,丝绒般的阳光透过橙黄的窗帘缝隙窜进了屋内,照在床单上,营造出温暖轻柔的意境,我伸个懒腰,惬意极了。

 

静悄悄的山村渐渐热闹了起来,母亲在厨房刷锅洗灶的声响混杂着父亲在院子里拿着粮食喂鸡的“咕咕”声,咿呀学语的小侄子也早早起了床,追着小鸡笑得咯吱咯吱的……农家小院一派祥和温馨。

 

母亲把米从大铁锅中捞起,装入木桶下锅蒸。这时,把米饭交给灶台,只需及时添柴就可以,母亲便开始打扫庭院,喊我们起床:“日头出来咯,都起床咯。”

 

河对岸的稻田里,收割机正隆隆响着发动机,牟足了劲头,驶过之处,昨日还黄灿灿压弯了稻穗的谷粒,转眼间便下了穗,和丰收的喜悦一起装进了袋。

 

如今,机器的隆隆声代替了从前手打稻谷的声响,却不曾磨灭那些和父母一起与日头做伴在田间劳作、有苦也有笑的时光。

 

多年前,田间劳作尚未机械化,播种、插秧、收割、烘干,都靠手工。农忙时节,身为学生娃的我们也被安排去帮忙。特别是收割稻子那段时间,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要出动,田间地头大家忙得热火朝天。

 

壮劳力负责割稻、打稻等需要技术的工序,孩子负责递稻穗,老人负责牵袋子,一家人便形成了一条有序的流水线。

 

一开始,我也是负责递稻穗的,后来年纪大一些,学会了割稻子,递稻穗的工作便交给了弟弟,爷爷奶奶年岁渐老,工种也从最初的打稻粒变成了牵袋子。

 

收割稻子,是要看天气的。日头好,就要争分夺秒地干,因为要赶在阳光浓烈时把稻子收割完烘干,一旦下雨无法烘干,便很容易发霉。收割稻子的那段日子,人们总是起得特别早,日头刚刚爬上山,我们便已经到了田间,一家人笑笑闹闹,干得特别起劲。

 

到了上午十点多,日头强烈了,我和弟弟感觉晒得难受,忍不住喊热,可是连片的稻田没有一处阴凉。这时,母亲便让我们躲在打稻子的谷斗边,半人多高的谷斗在阳光的斜射下形成了一个阴面,我和弟弟在地上铺一个装稻谷的空袋子,猫着身子躲在下边,喝着家里带的凉茶,觉得幸福极了。稍作休息,便又加入了劳作的队伍。到了午饭时间,父亲和母亲总是迟迟舍不得回家,因为日头实在太好了,多收一点,便可以赶着这日头多晒干一点……

 

多年过去了,田间劳作日渐机械化,我们已多年不再手工收割稻子。稻子收完遇上阴雨天也无需再担心,因为人们已盖起了用于烘干稻谷的烘干房。可农人们对日头的期盼与珍惜,依然一如从前。日头升起,他们双脚踩泥,踏着希望,在一个个日夜轮回和春夏交替间,播下种子也洒下汗水。他们辛勤劳作,耐心等待,他们始终坚信,日头可以让他们创造幸福,收获一季又一季的“春华秋实”。

 

沈从文曾说:“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勤劳的农人不曾用言语表达,却用行动诠释着他们对日头的珍重。父辈们的勤奋和惜时,也时时勉励着我,时常想起当初一家人与日头为伴,在田间嬉笑劳作的样子,汗水伴着笑声,风吹过来,稻香盈满心间,多么美好幸福啊!这份温暖的回忆伴我走过许多人生风雨,内心始终充满希望和力量。

 

—完— 

 作 者:左苏

 主 播:欧思怡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三十三期:《江湖人生各逍遥》 下一条:第三十一期:《陪伴“老小孩”的红十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