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19/06/27

第四十一期:《公交车上度春秋》

公交车上度春秋

作者/石嘉

我坐公交车的年数,屈指算来,竟跟我的工龄一样长,整整四十一年了。1972年我进厂当学徒,由公家统一给办理公交月票,上下班乘坐公交车,一坐便到今日,几乎没有间断。车上的售票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公交车的车型也更新换代了四五茬,发动机的马力和机械性能也越来越来先进,公交车越换越漂亮,越换越舒服。

 

乘坐公交车的霄壤变化,最深刻的就是如今候车时间极短,有时脚刚踏上站台,那车“哧溜”便停在了跟前。以往候车很磨人的性子,伸长脖子望穿秋水,车还没影儿,因此上班迟到成了家常便饭。

 

以前投入运营的车辆少,始发站开出一辆,终点站那一辆再往回开。若遇上乘车高峰或雨雪天,车里人挤得喘不过气,车开起来摇摇晃晃,到站车门一打开,下边的人一窝蜂往上挤,甚至有爬车窗的,司机干脆到站不停车。远远看见车来了,人们便跑到马路中央去堵。有时车熄了火,青壮年便“哼哟哼哟”帮着推汽车,车一发动便拼命往车里爬,那个乱劲儿,大人叫孩子哭。

 

我那时经常帮女工师傅抱孩子,她们带孩子到厂里托儿所,背着奶瓶尿布一大包,天天挤车可受罪了。现在公交车在几十条线路上营运的恐怕有数百上千辆了,除了高峰时间乘客稍多,一般上车便有座位,坐在车里闭目养神或欣赏街景,简直是莫大的消闲享受。

 

另一变化就是90年代以后,上车买票卖票的文明风气,令人耳目一新。先前车上逃票乘客多,坐车不买票,反倒认为“天经地义”了,公开对售票员嚷“没钱”。车到站刚开门,不买票的拔脚便溜,售票员为抵票钱摘逃票者帽子,有时追到车下,揪住又吵又骂,车搁在半路上,车上乘客急得跳脚。后来这种现象几乎绝迹。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大家都遵守公共规则,掏钱买车票成为坐车者的自觉行动,人格还能比一元车票钱贱吗?这么一来,乘客和售票员的关系,便随和亲近多了,双方客客气气,文明礼貌。在车上你尽管只呆几分钟、十分钟,但难得留下一份好心情,保不准坐车还坐出趣味来呢。 

 

记得我们几个同事,工余喜欢拿着月票坐环城公交车兜风,特别喜欢坐在驾驶员后边的座位上,欣赏他娴熟的开车技术和洒脱的职业风格。当年环城线的路况热闹狭窄,司机载着我们忽而左偏忽而右让的行驶如游鱼,身心的倦惫在行车中渐渐释去。我那时年轻,视坐公交车游玩为异样的乐事。

 

2000年以后,公交车全部换成豪华大巴,早已实行投币和刷卡乘车了。客运服务日益时尚而充满人文的社会理念,车厢里安装了空调,设有老、弱、孕、病的专门座位,还有电视、音响设施,甚至还备有针线包、报刊和常用药物。

 

我如今乘坐公交车时行动缓慢了,便会有孩子喊“爷爷”,起身让坐。霎时,人性的美感氤氲四周,眼睛一阵朦胧,禁不住感慨万千。

 

公交车已陪伴我无数个春秋,回首几十年来社会的变迁和坐公交车的情景,不知蕴涵了多少人生的厚重记忆。我时常默默伫立在公交站台上,痴痴的,仿佛岁月随着公交车流转不息,一程一程斑斓闪烁。

 

—完— 

  作 者:石嘉

 主 播:李国栋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四十二期:《生活如花,笑颜如蜜》 下一条:第四十期:《菜市场的简奶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