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昆虫叮咬获得的诺贝尔奖
作者/乔凯凯
2016年,一份《施密特叮咬疼痛量表》引起众多网友关注。在这份疼痛量表中,把昆虫叮咬造成的疼痛分为1级到4级,1级为最轻,4级为最重。
“红火蚁,疼痛比较尖锐和突然。疼痛程度1”“黄蜂,想象一下在舌头上熄灭雪茄烟的感觉。疼痛程度2”“天鹅绒蚂蚁,好像热油浇到手上,持续的疼痛。疼痛程度3”“沙漠蛛蜂,触电一般,就像你洗澡时有人把电吹风扔进浴缸。疼痛程度4”……
看到对疼痛感觉生动的描述,很多人忍不住发问:难道作者亲身被这么多虫子咬过?
答案是肯定的。写出这份疼痛量表的是一名叫贾斯汀·施密特的昆虫学家。
施密特总共在6个洲被150种昆虫咬过,详细描述了83种昆虫叮咬后的感受,细腻得仿佛在撰写一份品酒指南。
施密特毕生都在研究昆虫的形态构造、生理结构、生活习性以及毒性等方面的内容。在他的研究所中,随处可见各种昆虫标本以及养殖的活体。施密特经常会去野外考察、收集标本,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个问题:时常被昆虫叮到。
被各种奇奇怪怪的昆虫叮咬过上千次后,施密特觉得每次的体验都有不同,于是决定把这些不同的感受记录下来。别人遇到昆虫都避之不及,施密特却兴奋不已。有时,遇到还未咬过自己的昆虫,施密特会刻意凑上前去,“它们不来,我只好自己送上门”。
施密特说起来很轻松,可被有些昆虫叮到确实很痛,但他必须保持清醒,用通俗易懂的话把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尽管有些人觉得我疯疯癫癫,但我十分热爱我的工作。为了体验各种疼痛的感觉,哪怕被叮再多次,我也心甘情愿。”施密特总是开心地说。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举行的第25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施密特获得了生理学和昆虫学奖。虽然此奖项名为“搞笑”,但其实一点都不搞笑,希望能够用“乍看之下令人发笑,细细品味发人深省”的研究成果,唤起公众对科学的热爱。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研究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荒诞可笑。但我觉得,科学研究不一定枯燥乏味,也不一定是为了职务升迁或者发表论文。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想象,努力实践,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施密特在颁奖仪式上认真地说。
—完—
作 者:乔凯凯
主 播:李国栋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