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台有热量的冰箱
作者/流念珠
我是一台来自上海西康路一个饭店的红色冰箱。一周前,我的主人给我贴了一张“食物免费领取”的标签,然后将我摆放到店旁的街口。从那一刻起,我要远离我的同伴,孤独地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
我的主人一直为饭店里被浪费的食物感到可惜,同时又很认同国外食物银行的理念,所以,他主动联系了一个名叫“绿洲公益”的组织,把我捐了出来。
刚站到街头的那一刻,我有点恐惧,想了很多。比如,会不会有人用脏兮兮的手摸我?放在我身体里的食物会不会遭到哄抢?人们会不会拿走食物后转而扔进垃圾箱?
我身体里放的大半是主人店内的多余食料,小半是爱心企业送来的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如面包、月饼、糕点等。刚站到街头半个小时,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就一件件展开。
第一天傍晚,一个建筑工人靠近了我。看得出来,他刚下班,身上很脏。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水瓶,倒些水洗了洗手,甩干,然后才打开我的箱门。他取了一份面包和一小瓶果酱,裂开嘴笑了。拿完之后他并不着急走,而是向远处打招呼:“大兵,快来,有免费的食物可以领。”
第二天,天没亮,一个清洁女工走向我。我知道,这个点她一定还饿着肚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没取任何食物,而是掏出一块抹布给我做起了清洁。认真地擦完后,她用手抚摸着我那张“食物免费领取”的标签,温情地对我说:“有了你,许多人就不会挨饿了。”
第三天中午,那位清洁女工带着一个穿保安制服的小伙子来到我身旁。小伙子很腼腆,怯怯地问清洁女工:“阿姨,真的能拿吗?”清洁女工说:“放心拿吧,小伙子。你一个月就2000元工资,有了这一份免费食物,你每天能省下十几块的午餐费。”小伙子点点头,拿走了一份炒面。清洁女工让他多拿一点,可小伙子连连摆手:“够了够了,留给别人拿。”
几天来,我看到了很多陌生的面孔,农民工、流浪者、保安,还有孩子。有一个年纪挺大的阿姨算是熟面孔吧,她连续来了几天,并且每次都只取一点点心。那天,她来的时候,我的主人刚好在帮我“填补空缺”。从他们的闲聊之中,我得知阿姨并非附近居民,每天特意坐公交车过来。她老伴去世得早,自己身体不太好,退休工资也很低。唯一的儿子虽已成年,但有智力障碍。阿姨说,她取点心是因为平时舍不得买。
第五天,傍晚时分,一个妈妈牵着两个小女孩经过我的身旁。妈妈打开我的门,取了两块月饼放在两个孩子手里。小女孩问:“这个月饼不要钱吗?”“应该不用的。”大女孩回应道,然后回头问妈妈:“这是一个‘分享冰箱’,对不对?”妈妈点了点头,然后跟两个孩子讲解我的来历,还教她们受助和帮助别人的道理。孩子们听完,说:“以后我们家要有过剩的食品,就拿过来放进冰箱吧。”妈妈赞许,特地让两个孩子和我拍了张合影。
一周以来,我担心的卫生、哄抢和浪费等问题,虽偶有发生,但比较少。多数人都是静静地拿走食物,静静地离去。
此刻,是我站在街头的第八天,身边又多了一个伙伴——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爷爷志愿者。他对我说:“我的到来,就是为了让你发挥更多的热量。”
热量?我是一台冰箱,不是一直都冷冰冰的吗?
老爷爷仿佛猜透了我的心思,说:“因为你的存在,让很多人心里很暖。”
我听完很高兴。不用多久,我的伙伴,第二台“分享冰箱”将在长寿路上的海底捞亮相。我特别想知道,哪个伙伴的运气跟我一样好,能站到街头给人们带去丝丝温暖,做一台更有价值的冰箱。
—完—
作 者:流念珠
主 播:文萱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