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20/01/06

第一百八十期:《造月亮的人》

造月亮的人

作者/依江宁

小时候,在缀满星星的天空下,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要是能把它摘下来多好。

 

用月亮驱散人们的焦虑

 

吉木出生在海南万宁的农村,那时候的海,水净沙白,随处可以见到水草、贝壳、寄居蟹、水母和小刺鲀。美丽的自然环境滋养着这个小男孩的好奇心。海边人家,院子都会铺上白色的海沙,地面就好像一张大画布。爷爷教吉木用木棍在院子的地面上画画,鸭子、猪、鱼虾、螃蟹……直到画满整个院子。

 

家人对吉木的期望是“走出去”,改变农家人的命运。后来,他考上厦门大学的生物科技专业。虽然得到过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但吉木并没有从中找到激发人生兴趣的东西。童年时无拘无束的经历,让他想寻求更自由的天地,于是开始主动接触艺术。

 

本科期间,吉木试着完成了一个行为艺术作品《白墙》,取得了巨大反响,这让他信心大增。毕业后,他放弃专业,投向了影像设计与装置艺术方面的自由创作,希望公共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吉木来到了北京。

 

从把艺术当作谋生的手段,到去离家两千多公里的北京,家人觉得吉木“走得太远了”。每年春节,坐上28小时的火车回到家,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不超过5分钟,吉木马上就会被父母的问题包围:“什么时候结婚”“为什么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为什么要做现在这些东西”。吉木无言以对。

 

回到北京,吉木也常常感到这种隔绝。他曾经按照家人的建议在影视和广告行业老老实实待过,但最终还是觉得工作不适合他,只好不断跳槽。吉木对此感到伤感,但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没有办法过既定的人生。他做过的一份最喜欢的工作,是在艺术园区做布展策划。

 

在艺术园区,吉木跟随驻园艺术家学习。慢慢地,他发现高雅的艺术固然很有价值,却难为常人所欣赏。吉木决心要创造出可以引起打动普通人的艺术作品,用作品唤醒人们对美的意识。

 

2015年6月的一天,吉木参加了一个主题叫“光源”的灯光节。活动有采访环节,一个叫蜜子的姑娘问他,第一次被光触动是什么时候。

 

吉木很想对蜜子说,谢谢你能问出这个问题。他会想到小时候,手电筒照亮的乡间小道;教室里,同学们用墨水瓶做煤油灯,学习累了,抬头看到前面无数个小火苗,照亮一个个木头小课桌。

 

就是在那一刻,吉木觉得自己的艺术细胞被点亮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吉木想到了光源下的记忆,便自己动手做了几个立方体的发光体,把它们带到郊区无人的废墟,被光体照亮的工业遗迹在星空下变得温柔而神秘。

 

那个夜晚,吉木和几个朋友围着光体读诗、唱歌、分享故事,尽情享受生活的诗意。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那轮明月像在眨眼,朦朦胧胧的光晕向吉木暗示着什么。

 

吉木问自己:既然有了发光体,为什么不在地上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月亮呢?他希望自己的月亮能照进人们焦虑的阴霾,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感受,让大家跳出机械麻木的日常,给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像烛光一样温暖

 

吉木平时喜欢戴一个蓝色的帽子,盖住半头长长的卷发,脚下趿拉着一双拖鞋,很符合一般人对艺术家的想象。但是他又有一种“工程师”的心态,做起事来既投入又认真,苛求完美。他渴望让想象力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月亮吧,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亲切,像烛光一样温暖。”

 

2016年5月,吉木发起了造月亮的公共艺术项目——”MOON计划”,希望能在湖面、草原、沙漠、城市广场、楼顶、图书馆、废墟以及各种室内空间场景,放入一颗柔软的球形光体装置,并借助光体装置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氛围,让参与互动的人彼此连接、互相交流。

 

吉木花了不少心思改进装置。最开始的月亮,只是“手电筒+气球”。后来,月亮的外壳从PPC材料换成硅胶,然后又换成橡胶。他自己画图纸,和朋友介绍的工业设计师交流,怎么外接气泵,内接电源怎么安装,哪种底座更加合适。

 

来参加活动的人,往往第一眼就被这个巨大的球状发光体吸引。在活动设计里,围着这个“摸起来像果冻一样”的人造月亮,大家可以一起看书、读诗,甚至还能打个小盹儿,醒来后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刚刚梦到了什么。

 

夏夜,吉木划着皮划艇驶向湖水中央,把月亮装置放在静静的湖面上。夜深人静,柔光环绕,人们在岸边扎营,仰望星河,听着虫鸣蛙叫,像一支夏夜的摇篮曲。

 

吉木把“月亮”放到77楼顶天台,下了班的小伙伴们向月亮聚集,在城市的夜色里,分享啤酒与诗。再办一场跟”“MOON计划””相关的主题沙龙,没准在柔软的月光周围,有人会说出20年前的秘密。

 

每去一个新场景之前,吉木会用一周的时间安排场地、确定活动主题和互动形式等流程。每次的活动都会根据不同的场地和契机做出一些改变。

 

有一次,活动安排在北京郊区的一间书屋,大家提前挑选书籍,分成几个小组。吉木想到有人可能太忙,出发前估计找不到时间读书,因此专门找了一班即将停运的火车。平时30分钟的路程,被老旧的绿皮火车拉长到将近3个小时。让这些平时忙碌在都市里的人,在这辆缓慢的列车上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选择的书看完。

 

要去的书屋在山里,夜晚的山路漆黑,不少人会害怕。吉木让大家先别打开手电筒,手拉手走过一段路后,人们发现,夜晚的月光和星光已经足够照亮这条小路。其实,这是MOON团队提前踩过点的。习惯了城市灯光的眼睛,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在月光下看清脚下的路。

 

到达书屋需要拐过一个弯,人造月亮已经提前放置好,屋前有一片水塘。人们走过最后这个拐角,就能看见被“月亮”照得透亮的书屋倒映在水面上。来看“月亮”的人可以在这里分享阅读,彻夜长谈,也可以在月光下凝视彼此的双眼,体验超越语言的交流。

 

“MOON计划”从发起到现在,已经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16位小伙伴,先后在不同的地方举办过30多次不同的活动。

 

用诗意的方式交流

 

“MOON计划”团队内部有一个“晒月亮”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描述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和月亮相遇的场景。

 

一个叫Deer的媒体人想象的是用一万个枕头堆成的山,山谷是枕头,山脊也是枕头,大家穿着睡衣,在“枕头山谷”里围着月亮躺成一圈。有失眠的朋友觉得,在这种环境里,自己说不定就能睡着了。

 

一个夜晚,吉木联系了单向街书店,准备了50多个枕头,邀请50名参与者在月光下共眠,并把梦境记录在洁白的枕头上。在喧嚣的都市,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都无法掩盖人们内心的孤独,但是分享完梦境之后,大家主动去与陌生人产生连结和沟通,这正是吉木愿意看到的。

 

2017年6月,吉木带着““MOON计划””和Treep旅行合作,组织了一场以“逃离都市”为主题的活动。他们住在荒郊野外,围着篝火,读诗、聊天、做手工。最后一天,山里下起了雨。吉木在屋子里造了个月亮,温暖、明亮、圆满。他们围着柔软的月亮,回忆自己的生活。

 

吉木拖着下巴,陷入沉思。“其实逃离城市并不是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生活不全是苟且,远方也不尽是诗歌。我有自己的责任、欲望、羁绊、梦想,它们都与城市纠葛,我并不打算逃离,只是偶尔跳脱,让自己看得清楚一点。”

 

对着月亮,也许人们更能体认到内心的真实需求。

 

此外,吉木还把月亮带到了草原、绿皮火车和图书馆内。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会被“月亮”吸引,不自觉围着“月亮”,接受“月光”的洗礼,找到自己和快乐,然后重新出发。

 

渐渐,吉木收到越来越多的项目邀请,这让他有种成名的恍惚,但他知道,要走的路还很长。

 

最近,吉木在家乡的海滩上,完成了一件大型公共艺术装置作品——海洋的心跳,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唤醒更多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这是家人第一次接触到吉木的艺术,吉木很欣慰,因为家人终于知道他这些年在“倒腾”什么了。

 

 

  作   者:依江宁

 主   播:刘巷萍

 出  品  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 编 辑:吕进福

总 监 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一百八十一期:《上帝只给她一片云彩》 下一条:第一百七十九期:《战争成熟了芳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