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博爱夜读 >> 正文
2020/01/08

第一百八十二期:《用青春守护英魂》

用青春守护英魂

作者/简爱

尽管盛夏清晨的阳光不十分灼热,清风过处也会感到阵阵凉爽,但冯炼依然汗流浃背。因为她一脚踏进烈士陵园就没闲着,扫完墓地台阶,就拿起抹布,自下而上认认真真地擦拭墓碑。一边擦一边念念有词,不时用衣袖拭去脸上的汗水,间或仰头看看整齐划一的墓碑,眼中满是敬畏。

 

这些都是冯炼每个清晨必做的事。

 

今年25岁的冯炼出生在四川长坪山的漏米岩村。她家条件不好,是贫困户。这个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后,听从父母的建议,和男朋友一起去了广州闯荡。

 

外面的世界的确精彩,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冯炼心中的纠结却越来越重,有时甚至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这份纠结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80多年前,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在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

 

驻守长坪山的日子里,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家里背水背柴,无子女的陈韩氏把他视作了亲人。

 

军阀部队围攻长坪山,25岁的刘连长被敌人杀害。陈韩氏和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把刘连长的遗体偷偷背回家,并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装殓,连夜埋在老屋后面。

 

之后,军阀部队把陈韩氏抓去吊打了三天也没问出刘连长遗体的下落。陈韩氏没过多久就与世长辞了,临终前,嘱咐丈夫一定要领养一个男孩,把刘连长的墓世世代代守下去。

 

陈修坤抱养了一名男婴,男婴长大后接过了守墓重任。数十年后,他的女儿女婿做了第三代守墓人,他们就是冯炼的父母。

 

如今,刘连长墓背后的山坡上已经竖起了800多座墓碑,他们都是在南部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冯炼父亲是这些英魂的守护者。令冯炼担心的是,父亲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不好,单是把整个墓地清扫一遍就得花4天时间。妹妹尚小帮不上忙,作为长女的她该何去何从?

 

冯炼自幼听得最多的就是刘连长和红军的故事,太奶奶的遗志早已在她心中烙上印记。思虑再三,她最终跟男友摊牌:“我有一个梦,一定要回村去圆。”

 

男友认为冯炼疯了,坚决不同意,甚至以分手迫使她妥协。他告诉冯炼,广州的机会远比穷山沟多得多,退一步讲,可以在其他方面弥补,何必作茧自缚。然而,冯炼去意已决。她含着泪说:“我是听着刘连长的故事长大的,这是我们家族的共同回忆,刘连长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我要一辈子做他的守墓人。在他的亲人找到他之前,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回到漏米岩,除了每天清扫墓地,冯炼还担任起长坪山烈士墓园的义务讲解员。她查阅了很多资料,把南部县的红色历史背得滚瓜烂熟。

 

祭奠烈士的人日益增多,更有烈士家属专程前来,感谢冯炼一家对已故亲人墓地的守护。

 

冯炼的事迹在十里八村传播开来,村干部来了,乡领导来了,投资商也来了。短短两年,漏米岩村大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过去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进村路,变成了水泥路。离墓地不远的地方,一座生态实验园已初具规模。

 

冯炼家的承包地里,种上了桃、李、果桑等经济作物,家里通上了天然气,接入了互联网……不仅如此,冯炼还顺利地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带领孩子们扫墓,把红军和刘连长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是她最开心的事。

 

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冯炼和父亲对墓园的坚守,她说:“还是每天跟爸爸去墓园里转转最踏实。其实,路才刚刚开始……”

 

 

  作   者:简爱

主   播:严雨秋

出  品  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 编 辑:吕进福

总 监 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

上一条:第一百八十三期:《她的眼睛仍然明亮》 下一条:第一百八十一期:《上帝只给她一片云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