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正文

【志愿者风采15】

​       编者按: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市红会官网、官微特别推出“志愿者风采”专栏。本栏目通过收集记录红十字志愿者在应急救护、社区服务、人道关怀等方面的无私付出与动人故事,传递志愿服务的温度与力量,凝聚向善之心,共建文明城市。

四天三例捐献!这份大爱在江城传递!

时间:2025/08/26

炎热的夏天还未离场,空气中时常涌来一阵阵的热浪,但这热度却在近日的江城稍显逊色,只因有份炽热的大爱在这座城市不断传递。酷暑未消,热心不减,正是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3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这4天里用热血与爱进行接力,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从“三献”队员到成为捐献者,他说“很值得”

说起刘先生(化名)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故事,就要从7年前参加了一场校园献血活动开始讲起。2018年,当时就读大一的刘先生加入了学校“三献”志愿服务队,在志愿队中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捐献者无私的大爱让他深受触动。入队不久,学校邀请血液中心来校开展校园献血活动,刘先生毅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当然要去参加。”

7年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刘先生已经毕业并就职于光谷科技园某生物领域公司。今年6月,武汉市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唤起了他当年入库的记忆,“您好,这里是武汉市红十字会,您和国内一位血液病患者基因匹配成功了,请问您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患者呢?”回想起当时接到电话的场景,刘先生激动地说:“我当时没有犹豫就直接答应了,后续为了争取父母支持也是花了很大努力,我想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为了能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捐献,刘先生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同时加强锻炼,并主动和公司沟通争取支持。

2025年8月22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捐献,刘先生成功采集了285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希望患者能够尽快好起来,我在这里只是躺了4个小时,就能够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这真的很值得!”

 

 

是规培医师,是退伍军人,更是“热血达人”

当军旅绿碰上医师白,再融入一些热血红,这就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周先生(化名)的底色。

周先生曾就读于湖北某高校医学影像专业,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作为大学生士兵在北京某武警部队服役2年,之后回到家乡武汉,并即将在某三甲医院进行规培。

2022年,周先生在广东深圳实习期间,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就挽袖入库,“因为我经常去献血,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总共献全血11次了,大概有4000ml吧。我想造干入库和献血一样,都是救人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今年6月,周先生接到了深圳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其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基因匹配成功。“我当时就是感觉很激动,能够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很快乐。”由于周先生现在常住在武汉市,深圳市红十字会在核实情况后将捐献工作转交给武汉市红十字会,并由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周先生完成高分辨采集、捐献前体检等一系列工作。

2025年8月25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捐献,周先生顺利采集了263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火种”也即将送往千里之外拯救某位患者的生命。“希望患者康复之后,能够多多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好事多磨,但他仍然坚定表示“我愿意”

花生(化名)是武汉某高校的一名准大四学生,他表示这次能够实现捐献真的是“蛮幸运的”。“我2023年在学校献血车上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知识,当时想着能够帮助别人也是挺好的,就入了库,没想到2年不到就匹配成功实现了捐献,这真的很幸运。”

今年7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到花生,告知他与血液病患者匹配成功时,他正在荆州老家过暑假。“虽然当时联系我,我不在武汉,但是跟爸妈说了这件事之后,他们都非常支持,还专门开车送我来武汉进行捐献”,花生开心地说。

自从得知配型成功后,花生加强了自身锻炼,并刻意控制饮食,体重顺利减了十余斤。

然而捐献当天,一个小小的插曲还是让花生感到“好事多磨”。由于花生两个胳膊的血管都比较细,采集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如果继续坚持从胳膊血管采集的话,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就会达不到患者治疗要求。当时采集医院医生提议在花生大腿血管进行穿刺采集,在征询花生及全程陪同的花生母亲的时候,他们都表示愿意再次穿刺。“重新穿刺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能挽救生命,吃这点苦还是没问题的。”

2025年8月25日,经过前后7个小时的捐献,花生顺利采集了293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我想对患者说,坚持治疗是很艰难的事情,你已经很厉害了,希望你早日康复,继续加油,好好生活。”

 

 

(撰稿人:邸冀东)

下一条:武昌医护人员组团献血,301人成功献血67500毫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