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在省、市红十字会支持指导下,武昌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南湖街道宝安社区建成运行。半年来,按照《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标准化手册》要求,基地紧紧围绕培训、体验、传播三大基本功能,热情服务参训对象,累计开班80场(批)次,线上、线下开展普及培训近十万人次受益,基地初步建成传播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平台、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课堂、红十字志愿者参与救护实践的阵地。
一、建设标准化
一是坚持建设标准。基地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标准,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实际使用面积近500m2。基地设置两个功能区,一是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区,设置有8个基础模块(红十字运动、应急救护、养老护理救护、地震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家庭安全、“三献”模块);二是应急救护、养老护理培训综合教学区,设置两个培训教室,共140m2,设计风格突出红十字元素与特点。
二是设备设施齐全。基地配置智能CPR训练机、心肺复苏模拟人、AED练习机、气道异物梗阻模拟人及培训马甲,模拟消防灭火系统、模拟报警电话、模拟厨房安全系统、地震小屋仿真系统、VR逃生体验、醉驾眼镜等设备设施50余套/件,安装触摸一体机/显示屏13个,制作各类宣传栏宣传板38块,丰富的图文介绍、视频演绎、实物展示、模拟体验,完全满足传播知识、安全体验和救护培训的要求。
三是突出基层特色。按照“品牌共建、项目共推、资源共享”原则,专门设置4个本地特色安全模块,包括民航安全知识、防溺水、防电诈和禁毒宣传等板块;在室外增设红十字知识宣传长廊;保留基地原有南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宝安花园小区党群服务驿站等基本功能,将基地打造成综合服务平台。
二、管理规范化
一是成立工作团队。武昌区红十字会会同南湖街道和宝安社区成立了基地日常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委托社区具体负责基地日常运维管理工作,落实并培训基地讲解员等工作人员3人,聘请基地首批培训师资6人。
二是制定规章制度。基地制定了规范人员、财务、培训、安全、固定资产管理及业务考核等七项制度,建立健全了日常培训、体验和志愿服务活动登记、维护等规范化措施。
三是建立运维体系。建立“1+3+N”运维体系,“1”是指区红十字会负责全面管理和技术指导;“3”是指三方协同,即街道社区负责日常管理,师资志愿者负责救护培训,维保公司与辖区单位相互配合,共同落实基地规范管理;“N”是指成立N支志愿队伍,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服务居民群众。目前正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服务常态化
一是救护培训常态化。建立全区救护培训师资库。首批选聘6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为基地师资骨干,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将全区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基地工作计划,持续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员培训和普及培训;联合长江云媒体开展AED救护与基地体验网络直播,7万人在线观看。
二是参观体验常态化。作为红十字系统新亮点,基地建成后多次接待省、市、区红十字会领导调研。先后接待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市妇联、宜昌五峰县湾潭镇、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等单位调研;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和中小学师生,基层红会工作人员等多次来基地参观学习;武昌区红十字会多次在基地举办大型活动,组织街道、部门及群团组织领导以及全体理事监事参观体验。基地已成为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理念、体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示范点。
三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基地坚持每周接待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参观体验,每周组织一次健康义诊(已开展24场)、每周开展一次免费心理咨询服务。先后组织开展“生命守护童安行”、未成年人防溺水宣传教育等活动,联合湖北中医药大学、首义学院师生开展志愿服务;举办民间借贷老年人防诈骗等公益讲座,深受居民欢迎。
四、基地社区一体化
一是推进“三圈融合”,促进居民健康安全。第一是应急救护圈,基地培训外卖骑手、物业保安为“城市移动哨兵”;组织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专家、社卫中心医生等医护志愿者成立“邻里医疗队”;整合AED分布和救护员基本信息制发“亲情联系卡”,绘制社区急救图,实现“一键呼救 就近响应”的应急救护圈,目前已成功救护3人次。第二是志愿服务圈,成立“急救轻骑兵”等5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服务近百场次,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公共安全事故明显下降。第三是资源整合圈,在社区11个网格组建“平安合伙人”,发动辖区10余家单位募集公益资金3万余元;汇集居民捐赠的拐杖、轮椅、工具等建成“爱心驿站”,居民按需免费借用,实现24小时“爱心接力”。
二是开展“三项行动”,打造社区救护品牌。第一是开展“急救轻骑兵”行动,培训辖区30余名外卖小哥,持续开展AED救护月月学活动,打造居民身边的“红十字救护员”。第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行动,通过校社联动、暑期托管、日常活动等形式,开展中小学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防溺水基本知识宣传,近300个家庭完成亲子急救培训;编演《人民至上》救护快板小节目,强化居民应急救护意识。第三是开展“银发护航”行动,为800余名高龄、失能、空巢、孤寡老人以及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建立健康应急档案,定期上门宣传居家安全与救护知识,落实健康管理,依托“亲情联系卡”,实现“紧急服务一键直达”。
三是实现“三个转变”,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第一是急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居民主动报名参加救护培训,普及性培训近3000人次受益,培训初级救护员近百名,其中4人取得救护师资证书,实现每栋楼都有“急救明白人”。第二是培训从阶段性转变为常态化,基地培训向长廊课堂、广场微课延伸,在居民生活场景中宣讲心肺复苏、AED使用技能,实现“天天有体验、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活动”。第三是服务从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将救护培训融入社区基层治理,全面推进红十字精神传播和生命安全教育,拓展居家安全、预防电诈、心理疏导、健康管理等8项衍生服务。
下一步,武昌区红十字会将全面落实总会及省、市红十字会关于救护培训基地建设管理要求,主动适应急救护培训改革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地各项制度,强化街道、社区协作,合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服务常态化、管理规范化。积极参与湖北省AED配置管理试点区相关工作,在全区应急救护培训扩面、提质、增效的实践中,为实现“让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参加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愿景,发挥救护培训基地应有的作用。
(武昌区红十字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