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旨在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问题和意愿,为促进社区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志愿者们通过开展扶贫济困,帮老助残,扶幼助弱,环境保护与整治,文化宣传,理论宣讲等多样化服务项目,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居民需求并满足其期望,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建立和谐社会。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组织,并制定完善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逐步走向正规。
一、80后义工社
项目简介
2013年北京市顺义区石园街道成立了一支社区志愿服务组织“80后义工社”,开展社区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多年来坚持从居民需求入手,开展各类志愿服务,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新机制、新路径。项目从成立初期仅有的8名志愿者,发展至今成为拥有20名专职工作人员、300余名骨干志愿者的大家庭,10年来,顺义区80后义工社始终秉承着“传递正能量,感染身边人”的公益使命,坚持以“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为首要任务,通过“1S+6V@3G”志愿服务模式(即1位社工+6个服务圈+服务3代人),运用专业知识,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积极开展为老、扶困助残、婚姻家庭辅导、青年创业就业、助力儿童成长等公益性社区服务活动。项目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公益服务5300余次,服务10万人次,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梦·义工情”最美慈善义工榜样团体提名奖、全国敬老文明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北京市城乡社区共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项目亮点
(1)针对社区不同人群,按需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80后义工社”积极探索“党建+”的公益运行模式,创新推出“5S+6V@3G”志愿服务模式(“5S”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联动,“6V”即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特殊人群、党员、新业态6个服务圈,3G即老、中、青3代人,“@”即带动),组建了“童星义工”“折翼天使”“余热生辉”“宅益快创业帮促”等百余支社区志愿服务队,服务内容涉及便民为老、扶困助残、家庭辅导、青年就业、儿童成长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年龄结构居民群众的各类需求。
(2)创新社区志愿模式,坚持“六步工作法”:“80后义工社”坚持政治领航,采取联合会议、资源整合、项目实施、科学评估、服务保障、资金监督“六步工作法”,积极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结合思想共育、活动共办、项目共通、资源共享、人才共用、阵地共建等形式,有效凝聚社区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达到党建带团建、带社建、带群建的目标。截至目前,“80后义工社”已孵化功能型社区社会组织298支,引导社会组织先后开展“安‘燃’无恙——社区安全应急防控行动”“碎碎平安”“拖鞋行动”居家安全微改造、“义娃假期儿童成长营”等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组织间互相联动,发起志愿服务项目275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9万小时。
(3)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生态圈:“80后义工社”坚持探索“专利转化+企业推广+慈善扶助+志愿反哺”的运行模式,实现了从1.0版社区志愿服务,到2.0版项目运营,再到3.0版打造志愿服务生态圈的升级转变。在科技服务上,开展“码”上学党史、全民健身动起来、公益小药盒、“及时鲜”云提醒、社区云数据、认知障碍训练VR等项目,将科技创新融入生活,为志愿服务提供专业技术,使服务更高效、更精准。产品研究上,研发制作便民服务挂袋、指纹解锁水杯、五彩药盒、防走失手链、文创产品等,实现自我造血。激励机制上,制定榜样卡、幸福服务卡、温馨家园卡、青春能量卡等“好风气益家仁”星级志愿反哺卡,鼓励志愿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取积分,享受老幼托管、便民生活、学习培训、心理辅导、创业就业、相亲交友、设备租借、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志愿服务长效化、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社区小先生
项目简介
“小先生制”最初由陶行知先生1932年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时提出,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021年7月,宝山区为“小先生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发起“社区小先生”志愿服务项目,让孩子们以志愿者身份走进社区,缓解社区治理居民参与乏力的困局。项目建立了家、校、社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工作体系,撬动了教育、文旅、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有效解决社区治理居民参与乏力的困局。自2021年推行以来,宝山区7.8万余名少先队员到520个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活动10000余场,探望独居老人和孤老3500余户,新增常态化楼道无堆物家庭2万余户。“社区小先生”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上海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上海城市治理实践十佳案例等众多荣誉。


项目亮点
(1)建设“楼组小先生”青少年社区,引导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依托宝山区公益服务扶持引导专项资金,引导“社区小先生”青少年家庭参与“青春活力楼组”建设。组建少年楼组议事小队,开展楼组打造议事会,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青少年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2023年,累计开展楼组小先生活动86次,共助力打造40个青春活力楼组,服务2400余人次。罗店镇慧苑“党建童趣楼”、顾村镇成亿宝盛家苑“七彩童馨楼”、友谊路街道盛东苑“福仁楼”、淞南镇万临家园“亲子Tong乐楼”等被评为全区五星活力楼组,“楼组议事角”在奶爸奶妈们的改造下变成“儿童乐园角”,楼组骨干“亮身份”让小先生们化身成“小小楼道公约监督员”“小小公益慈善家”……充分展现青年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建设“益起换”青少年社区,开展爱心集市:2023年,宝山团区委向全区12个街镇配送30余场不同主题的社区爱心公益集市活动,如“蓝天下至爱小集市”“学雷锋小集市”“吾爱吾家环保小集市”“文创小集市”“爱心书屋小集市”等,引导社区小先生们自制义卖海报,化身“小小摊主”,寓教于乐的活动体验激发了社区青年家庭热心公益、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提升了整体社区的凝聚力。同时,团区委联合市慈善基金会宝山代表处,将青少年社区爱心集市义卖所得纳入“成长约定计划”,用于帮助困境青少年家庭,积极动员全区各街镇社区自发组织开展“跳蚤市场”公益集市活动,全年累计筹集义卖资金10余万元。团区委也通过颁发爱心捐赠证书的形式激励社区小先生们争做“小小志愿者”。
(3)精心打造“小先生工作坊”,创新实践教室:2023年,宝山团区委在全市首个社区教育实验创新研学基地“社区治理学院”,打造“小先生工作坊”创新实践教室,定期为青少年及家长志愿者开展青春活力楼组创建、青少年活动策划等赋能培训课程,充分发挥宝山“小先生制”社区治理品牌作用,推动社区学生化身“治理小先生”,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协商和社区营造项目,使孩子们养成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习惯。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影响并带动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三、“邻里互助”养老
项目简介
广西省钦州市文昌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于2019年在文峰街道备案,服务队以14名社区工作人员为基础,招募一批低龄老年人志愿者组成,通过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模式,链接社会资源,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心理辅导、上门陪伴、文娱活动等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以“小老”助“老老”为基础理念,招募低龄老年人作为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服务,体验“老有所为”的获得感和价值感,实现服务的双向互惠。以社区为平台依托,志愿者的身份特点让服务关系的建立更加顺畅,志愿服务发生的地点更加贴近群众,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加符合民意,志愿服务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坚实保障。


项目亮点
(1)整合社区资源,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服务队根据老人的需求,联合辖区内共建单位、市直区直“双报到、双服务”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开展“情系运河,和谐欢乐闹元宵”活动、“喜迎元旦”孝老敬老活动、“五彩三月三.浓浓壮乡情”、共建滨海运河最美社区等主题活动8场,服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300余人。开展安全消防、防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电信诈骗、健康讲座等宣传4场,发放资料单300余份,让老人有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以上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拉近了社区居民的距离,促进社区邻里的和谐。
(2)壮大志愿者团队,推动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发展:项目通过吸纳更多的低龄老人志愿者,推动他们由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协助社区开展活动,如组织关爱帮扶高龄老人,上门探访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等,既满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需求,又让低龄老人感受到他们在社区中的价值,体验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满足感,实现了服务的双向互惠。项目开展期间,完成志愿者培训4场,推动社区登记在册志愿者更新达1300多人。随着项目活动的开展,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
(3)彰显低龄老年人社会价值,实现社区志愿服务闭环:“邻里互助”养老服务项目以“小老”助“老老”为基础理念,鼓励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让低龄老年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老年人老有所养。在志愿者队伍中,吸纳低龄老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社区为其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结对服务机会,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重新找到自身价值,同时,可兑换等时长的养老服务,享受社区其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在社区实现志愿服务的闭环。项目期间,社区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慰问帮扶、上门陪伴等服务,累计受益老年人1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