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平台 >> 红十字论坛 >> 正文

开展多元人道帮扶 铺就共同富裕之路

——武汉市红十字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9/06

【编者按:2024年9月6日,《中国红十字报》第三版全文刊登我会工作经验文稿,现予转发,供学习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擘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给各级红十字会提出了新的任务。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人道事业,是助力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结合主责主业,聚焦网络构建、精准助困、要素保障,持续健全完善红十字服务体系,汇聚人道力量,有效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以党建带红建,促进红十字“三网融合”发展

一是红十字组织建设融入基层党建网。2023年3月,武汉市红十字会、武昌区红十字会和武昌区南湖街道党工委共同成立南湖街道新就业群体红十字服务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整合辖区街道、社区有关单位和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站点,成立由30名快递小哥组成的南湖“轻骑兵”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救护培训、困难群众帮扶、防灾避险宣传等活动,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截至目前,全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已有700余支,志愿者8万余名。

二是红十字应急救援融入灾害救助网。2021年7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积极参加河南郑州、新乡、卫辉等地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协助转移安置灾民、运送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根据武汉市制定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市红十字会组建应急、救护、转运、心理救援等4支救援队伍,纳入全市应急救援体系,在蔡甸区风灾、城市内涝等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红十字人道救助融入社会治理网。自2014年开始,武汉市红十字会实施重大疾病人道救助项目,为该市0-18岁罹患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且家庭困难的患者提供精准人道救助。项目运行始终本着“公开透明、全程监督、独立评审”的原则,邀请医疗、传媒、教育等行业领域的市民代表组成社会评审员小组,会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对拟救助对象的资格审核,通过社会参与不断提高项目透明度。截至目前,已帮助400余个家庭渡过难关,社会反响良好。

以重点带热点,促进红十字“三型整合”发展

一是枢纽型模式。探索“红会﹢专项基金”,搭建协同救助平台,撬动多方资金。2024年5月,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等设立武汉市新就业群体关爱基金,开展爱心募捐,帮扶新就业群体解决现实困难。

二是资助型模式。构建“互联网﹢活动策划”,创新思维,打造人道博爱品牌项目,拓宽人道资金募集来源,将募集善款、做大资金盘作为推动救助保障覆盖面的重点任务,通过“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定向捐赠和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全员募集、联合募集和长效募集。

三是保障型模式。设立“项目﹢服务平台”,持续推进“红筷行动”公益助学项目。项目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困难家庭在校学生开展试点,全额保障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中餐费用。通过加强对项目的策划、培育、推广,“红筷行动”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社会对项目的认可度、捐赠力度明显增强。

以示范带规范,促进红十字“三化聚合”发展

一是服务活动项目化。针对困难群众不同需求,设置人道服务项目。面向特殊困难病患,与市中心医院联合设立“仁济之爱”项目;面向造血干细胞和遗体捐献志愿者设立“生命相髓”项目;面向社会心理健康需求设立“红十字心理救援”项目。通过细分服务对象,使红十字人道服务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服务内容多元化。实施“水域守护﹢”专项行动,在沿江重点地段设立3个红十字水上救护站,充实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开展防溺水工作;实施“景区守护﹢”专项行动,在黄鹤楼、东湖磨山等重点景区面向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景区应急救护能力。

三是服务质量精细化。在武昌区中央花园社区、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等设置红十字博爱文化角,成立由家庭医生、社区物管员、网格员组成的红十字急救小分队,开展应急救护、心理健康、扶危济困、志愿服务等,为红十字服务标准化提供示范引领。

(执笔:刘彤)

上一条:礼赞生命 传承大爱 下一条:“三聚焦”助力人道服务能力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