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组织风采 >> 正文

【基层组织风采4】

​       编者按:近年来,武汉市红十字会贯彻落实红十字事业“十四五”规划,按照《湖北省红十字会关于加强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组织、阵地、工作、宣传”四位一体工作理念,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推出“基层组织风采”专栏,展示各区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涌现的先进典型,供交流、学习。

博爱家园   情暖“和平”

——新洲区和平社区探索基层红十字工作模式

时间:2025/03/03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和平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远城区社区,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超六成,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面对“空心化”带来的治理难题,和平社区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项目建设为载体,探索实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推动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整合+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在这一实践中,社区红十字会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成为社区治理的“红色引擎”,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内核,为远城区破解民生困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时间银行”存时间,邻里互助解难题‍

面对“一老一小”服务“无人可用”、专业力量“远水难解近渴”的困境,社区红十字会主动扛起责任,激活居民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实施“时间银行”互助志愿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服务+互助+可持续”的基层红十字品牌,构建“老有所依、幼有所护、困有所助”的社区红十字服务网络。低龄老人、健康居民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未来可兑换养老等志愿服务。这一机制将邻里互助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可量化、可持续的制度设计,既缓解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又激活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社区居民感慨道:“存下的是时间,兑换的是温情;激活的是邻里,温暖的是人心。”

“三驾马车”齐发力,本土资源活起来

社区红十字会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以党建为纽带,撬动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资源。社区党委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解决养老设施改造、儿童安全课堂场地等难题。本地企业家捐赠米面粮油等物资3万元,定向帮扶8户特困家庭;1112名志愿者组成“党员先锋队”“帮帮邻服务队”,免费开展急救培训、心理疏导等活动20余场,服务社区居民5000余人次;脑梗患者李细宝家庭陷入困境后,社区红十字会迅速行动,联合慈善部门发起募捐,筹得专项资金1.61万元,并组织志愿者提供日常照料,解了燃眉之急......

“熟人社会”有优势,因地制宜是答案

在博爱家园红十字服务站项目建设过程中,社区充分发挥了“熟人社会”的天然优势:通过“博爱长廊”普及红十字知识,增强居民归属感;以“时间银行”“结对帮扶”等低成本模式,弥补资金和专业化力量短板;依托乡情纽带动员本地企业,形成“政府搭台、红会串联、群众唱戏”的良好公益生态。社区红十字会以“人情味”凝聚力量,用灵活机制补足短板,以差异化路径证明:远城区的治理优势在于“土办法”的灵活性与人文温度。

基层红会不仅是人道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社区凝聚力的孵化器,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平社区红十字会的实践启示我们:破解“空心化”困局,既要正视远城区资源有限的现实,更需挖掘基层社会的内生动力。从“时间银行”到“邻里互助”,从资源整合到人心凝聚,和平社区红十字会以博爱家园为舞台,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未来,武汉市红十字会将学习推广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推动更多博爱家园在远城区落地生根,让“人道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

(执笔:戴杰、代定睿)

上一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守护“一老一小一新”——蔡甸区德和社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侧记 下一条:“博爱”花开暖江城——江岸区江汉北路社区“博爱家园”书写民生答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