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雨中的台北
作者/宋玫
入冬后不久,有机会率市里的红十字会代表团去台湾参访交流。都说台北的冬日多雨,果然一下飞机,就被淅淅沥沥的小雨包裹,感觉有些湿冷。团员们大多是第一次到台湾,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当然还有几分好奇。
前来接机的是台湾的向导老顾,尽管大家是初次相见,却并不陌生。他一开口就说:“我是半个金华人呢!”原来,几年前他曾在浦江县的台商企业工作过,熟悉金华的山山水水,而且特别喜欢金华火腿。有了这一层渊源,彼此之间的距离即刻就拉近了。
交流活动的行程安排很紧凑,我们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雨依然在下,经常是因为巷子太小、车太大而要徒步一段路。撑着雨伞,走在中国式的巷子里,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根知底的亲近。寸土寸金的台北,街头房屋挨着房屋,许多楼房的外墙已是斑驳陆离,雨雾中仿佛还飘浮着时光过境残留的余绪。
每到一处,我们都受到台湾同行的热情接待,交流起来比想象中还要顺畅。台湾的民间社团组织发达,许多阶层的人们都有做公益的习惯,遍布在社区的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人道救助,为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者提供了细微的服务,还创设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载体。
比如,台中红十字组织创办的“食物银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所谓“食物银行”就是把市场上剩余的食物捐赠给贫困人群的公益项目,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帮助亟需食物的群体。一些企业把“临保食品”免费赠送给公益救助组织,再分发给贫困的人群,在西方有很高的知晓度。在“食物银行”里,我们见到了一老一少。老先生姓李,是这里的负责人,他退休后就来做义工。小伙子叫黑子,每天下班就到“食物银行”帮助分送食物,给辖区内那些需要的人们。
人心的善是相通的,同样体现在对善的认识上,同样源于对他人的爱心和帮助,更何况,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语境,有着自己的传统和道德,其触动人心的力量,是任何形式的交流都难以比拟的。不管是在大名鼎鼎的“慈济”,还是一些名不经传的民间救助组织,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台湾遇到的一些人和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与大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割舍不断的情愫,他们对大陆的了解程度也出乎我的意料。彼此的交流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我在大陆工作过几年,很喜欢苏州,那里的环境、饮食、城市气质特别适合我。”“我在厦门生活过,厦门这个城市比台北漂亮多了!”“我的企业现在还在大陆呢,这几年发展迅速,企业不断在扩大。”
还有一次,在下榻的酒店碰到前台工作的一位小伙子,他知道我们来自大陆,兴奋地说:“我们台湾年轻人,特别希望能到大陆工作,看现在的大陆多发达、生活多方便呀!一机在手,什么事都能解决。再看看我们这里,唉!”说完,他无可奈何地耸耸肩,眼睛里透出一丝这个年龄少有的愁绪。
时间就像流水,有自净的功能。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终将淡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老顾为了使代表团的每场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细心筹划,精心安排,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老顾说自己是上海人,他父亲20岁时从上海来到台北做工程,可是一走就回不去了,后在台湾成家。老顾的母亲是台湾人,所以他开玩笑自称是大陆与台湾的“结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快,七天的参访交流就要结束了,台北的雨依旧缠绵。老顾把我们送到机场,又帮助大家办好一切手续。面对老顾的周到,大家热情地邀他回金华来看看。老顾用上海话说:“是呀!大家是要多走动走动,再近的亲戚,久不联系,关系也会变淡的。”
冬雨中的台北,有几分萧瑟,还有几分温润。
作 者: 宋玫
主 播: 袁宏瑾
出品方: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编辑:吕进福
总监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张皓静 陈行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谢云凤 耿艳菊
稿件统筹:刘馨芫
音乐编辑:王超、陈行
平台统筹:李忠黎
平台管理:邓小翠 冯慧 张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