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硚口区,一场特殊的急救培训课堂正悄然进行。没有急促的讲解声,只有手语教师翻飞的手语和二十余名听障学员专注的眼神。社区和高校的红十字志愿者们单膝跪地,与听障学员并肩协作,指尖在模拟人胸腔精准传递着心肺复苏按压的力度与节奏。这是“心手同援,爱无止静——听障急救员培训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的第N场标准化培训,也是项目的日常剪影。自2021年启动至今,项目已累计为120余名听障人士推开应急救护技能的大门。
无声世界的急救困境亟待破局
听障群体在传统应急救护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带。沟通壁垒不仅阻碍知识获取,更切断其融入社会救援网络的路径。调研发现,常规应急培训课程普遍缺乏专业手语翻译支持,而中老年听障人群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高发且自救能力薄弱,构成显著风险隐患。硚口区红十字助残志愿服务队精准锁定这一痛点,以“专业赋能+实践融合”为核心要素,联动区红十字会专业师资与武汉第一聋校教学资源,于2021年启动该项目,致力于为无声世界锻造急救力量。
“手语+情景”定制课程打破沟通坚冰
为更好帮助听障人士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项目志愿者积极为听障人群搭建服务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应急救护技能应用,创新打造了适配听障群体的教学模式。一是开展精准化教学:依托专业手语翻译,将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急救知识转化为视觉语言,消除了理解障碍;二是开展沉浸式实训:设置逼真意外场景,通过设备体验与情景演练,让技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三是残健融合实践:组织社区和高校志愿者与听障学员结成学习对子,在协作实操中深化理解,搭建社交桥梁。
赋能之路成果斐然
项目成功构建的“社区+高校+社会爱心人士+残疾人”四方联动可持续模式,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形成每月1-2次、年均超100小时的常态化服务节奏。4年多来,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及武昌、青山、硚口、汉阳四区社区及武汉第一聋校等院校,成功培养了逾百名持证听障急救员,项目获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并获评“湖北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其“以残助残、残健互融”模式成为社会治理的创新范本。
让生命守护无“障”前行
“过去突发情况时只能焦急比划,现在我能用专业手法守护生命。”首批持证学员张某在社区消防演练中成功实施创伤包扎后,用手语传递出这份自豪。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应急救护体系盲区,更推动听障群体实现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守护”的角色蜕变,生动诠释了“助人自助”的志愿精神内核。
未来,硚口区红十字助残志愿服务队将持续优化项目课程体系,拓展服务覆盖面,让更多“无声急救员”成为流动的生命卫士,进一步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为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注入坚实的红十字力量。
(执笔: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