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7时55分,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林港村居民陈明亮,因晚期肺癌离世。依照其生前的捐献意愿,他的遗体成功捐献给武汉市红十字会江汉大学医学院,眼角膜捐献给了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例尚在服刑期间人员主动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行为。48岁的陈明亮,在生命最后时刻,仍想着为他人送去“生命赠礼”,原因是:他要回报社会。
屡犯盗窃,身染绝症保外就医
2004年,陈明亮在江夏偷了一个变压器,被捕后判刑一年。2008年,他又伙同两人,在孝昌县偷了23台变压器铜芯,涉案价值25万元,再次被抓后获刑13年。在度过了三年半的铁窗生涯后,他被检查出患有左肺鳞状细胞癌晚期,身体每况愈下,被批准保外就医。他告诉我们,“第一次盗窃是因为我当时带着15名农民工在工地做工,工地方拖欠工钱,我便想偷点东西来付那8000元工钱。第二次偷东西算是走火入魔吧。”
保外就医后,陈明亮就没有再偷过东西。——事实上,他已经开始默默做好事。社区民警梁涛说,今年5月1日,陈明亮去纸坊建行取钱,看到一名妇女取完钱忘记取卡就走了,他马上去找那名妇女,但没找到。回到银行后,他等对方的卡被取款机吞了后,才拿自己的卡取钱买药。
感激民警,要留光明回报社会
社区民警梁涛和陈明亮算是“老相识”了,陈明亮第一次盗窃,就是被梁涛抓获的。这次保外就医后,也是由梁涛来监管。
陈明亮坦言,在回到江夏区之前,服刑期间从来没有想到过身后捐献遗体,社区民警视服刑犯为亲人,真情帮扶打动了他干涸的心。离开监狱回到纸坊街林港村后,梁涛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按照规定保外就医的服刑犯每周都要去找社区民警报到并汇报相关情况,并不得随意离开居住地。梁涛考虑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就没有让他到社区警务室找自己,而是每周主动上门,经过8公里崎岖狭窄的乡村小路到他家里办理保外就医人员考核手续,每次去时梁涛都会买些水果等食品像走亲戚一样。这些细致入微的做法,改变了陈明亮原来对警察的看法,他觉得民警梁涛没有把他当罪犯看,而是当亲人一样的对待。时日久了,他也把梁涛视作亲人一样无话不谈。听说陈明亮的儿子没有工作,梁涛多方打听帮忙联系到辖区一家企业,给他的儿子送去了聘书;听说陈明亮因为服刑没有二代身份证办不了社保,梁涛背着重病的他来到20公里外的纸坊派出所,争取上级支持特事特办,为还在服刑期的他办理了二代身份证;听说陈明亮外出体检不便,梁涛开车请来区人民医院医生上门为他检查身体。不管陈明亮有什么困难,梁涛总是尽最大努力为他解决。对于梁涛所做的一切,陈明亮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梁涛的感召下,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决定在生命最后日子做些有益社会的事。一次无意中在广播里听到国外的医学院每三名学生就有一具实验用的遗体,而国内医学院几百名学生只有一具实验用遗体,而且国内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非常多,但捐献的人却很少,很多患者因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陈明亮就萌生了身后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
“实在没什么可以回报社会了,只有把遗体和器官捐献出来,希望我死后可以帮助别人减少痛苦。”今年4月下旬,他向家人和梁涛提出,自己这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希望死后能捐献遗体和器官,为社会做点贡献。在梁涛的帮助下,他联系上了武汉市红十字会。
5月15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民警和记者沿着乡村羊肠小道来到了陈明亮的家中。众人还未进门,就听到一楼房间里传来痛苦的喘息声。陈明亮躺在床上,用拳压着自己的肋部以减轻痛苦。“红十字会的人来啦。”梁涛说道,他立马挣扎着坐起来,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交流后,得知自己的眼角膜还能帮助角膜病患者复明,遗体还能用于医学科研和教学,感到非常欣慰,便靠在床头郑重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并争取家人同意,由儿子在捐献执行栏签了字。
实现捐献,临别再诉“感恩的心”
7月12日清晨,陈明亮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去世3小时后,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来到他家中,依照其生前签署的捐献志愿书,顺利完成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与此同时,家中播放起《感恩的心》、《感谢你》两首歌曲。——他的家人告诉我们,陈明亮临终前千般嘱咐,一定要在灵堂上播放这两首歌,诉说他对社会和民警的感激之情。
11时55分,陈明亮的遗体被武汉市红十字会运离江夏,一双角膜也保存在武汉市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用于为盲症患者实施移植手术。“他的角膜质量非常好”,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双角膜将帮助到2位角膜病重症患者复明。陈明亮也是武汉红十字会爱尔眼库第34位眼角膜捐献者。
据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七个工作日内陈明亮的名字将会刻在武汉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人们将永远感激他延续光明的善举及为医学研究事业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