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120吗?青山区红钢四街5号发生了车祸,一人头部出血、一人骨折……,请快来救援”。5月23日上午,青山区红十字会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师资交流培训活动,师资代表齐聚一堂,通过理论学习、实操演练、经验分享等形式,强化应急救护技能与教学能力。
以“责”明向,夯实专业根基
2023年以来,区红十字会培训红十字救护员(初级)5500名,应急救护普及培训近2万人次,选派培养了应急救护师资近20名。在活动现场,区红十字会为参与青山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应急救护师资颁发聘书,共同学习《湖北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管理办法(试行)》。一方面激励师资队伍发挥专业优势,承担起应急救护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的重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培训教学质量,规范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以“练”强技,模拟实战砺精兵
实践出真知,分组应急救护技能演示环节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在模拟场景中,与会师资踊跃报名组成两个团队分别围绕当前社会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展开实操演练:
第一组聚焦“溺水现场2人呼吸心跳骤停”,通过模拟真实水域救援场景,精准演示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包括胸外按压深度、频率把控,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快速定位、电极片粘贴与电击除颤等关键步骤。第二组以“车祸复合伤急救”为主题,模拟1人头部外伤出血、1人右前臂玻璃扎入、1人左小腿闭合性骨折的复杂伤情。师资团队运用创伤救护技术,分步展示头部加压包扎、异物固定处理、骨折临时固定等操作,强调伤情评估、止血原则及搬运注意事项,全方位呈现多伤种协同救治的规范流程。
两组队员情景演示后,资深师资李伟、熊敏老师分别就组员操作中的心肺复苏按压频率、AED贴片操作步骤、头顶帽式包扎打结要领、骨折健肢固定规范动作以及模拟场景设计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同时,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时双人施救分工协作进行细节演示,强调“两人同时施救时,分工协作和节奏配合十分重要,要确保救援效率与准确性”。
李伟、熊敏老师精彩点评引发演练学员强烈共鸣,师资代表韩俊感慨道,“这次演练暴露出我们在多伤员救治中的衔接短板,未来教学中会重点强化团队协作训练,确保每个细节都能转化为挽救生命的实际能力。”各组复盘针对演示中的不足,并结合点评意见,全流程进行了再次演示,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
以“研”提质,共探发展新路径
在教学研讨板块,李伟老师围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手册(2023年版)》深度解读了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课程教学大纲,重点剖析了理论授课技巧、实操训练指导方法以及实操演示注意细节,帮助师资掌握标准化教学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交流发言环节中,师资们围绕提升应急救护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开展热烈讨论发言。熊敏谈到“培训要严格遵循救护培训“四统一”原则(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管理),确保教学内容科学严谨、重点突出。”吴苏菲谈到“此次交流培训实战性强,让我受益匪浅,补足了知识盲区,一些细节问题在以往的培训中没有注意到,比如在溺水急救中,先人工呼吸再按压,这些技巧在真实场景中至关重要。”皮建军谈到“培训教学可以与应急救援活动紧密结合,提升救护培训实用性。”思想碰撞中,形成不少教学优化建议。
活动最后,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邵艳指出,红十字救护师资在普及和推广应急救护知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师资队伍逐年扩充,培训需求持续增多。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优化教学质量,培育优秀师资尤为紧迫和重要。今天的培训让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切实发挥了师资“传帮带”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此次交流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实践+研讨”三位一体的模式,为救护师资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了经验共享与思想碰撞,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护师资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今后,区红十字会将持续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急救知识普及与技能标准化教学水平,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
